正文 第51章 西方文明的產生(11)(2 / 3)

英國入侵北美和印度

16世紀末,英國開始對外進行殖民侵略,並於1588年成立“幾內亞公司”,專門從事殖民活動。1600年成立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從英國女王手中獲得“特許狀”,“有權”壟斷從好望角到東方所有國家的貿易,並在所占領殖民地中擁有軍政大權。1584年,英國在北美建立了弗吉尼亞殖民地。在東方,英國的主要侵略目標是印度,最初采用“經濟滲入”等手段從莫臥兒王朝騙取各種貿易特權。1609年,英國殖民者在印度拉特建第一個商站,並於1613年占領該城,以後逐步向印度內地滲透。

法國的殖民侵略

17世紀初,法國把目光投向加拿大,成立諾曼底商人公司,開展殖民貿易。1608年,法國殖民者在北美聖勞倫斯河下遊建魁北克城;1644年,開始向南美的圭亞那殖民,並侵略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和塞內加爾等地。但法國在東南亞地區,最初是以傳教和經商名義逐漸深入到越南等地的。

荷、英、法的殖民爭奪

西、葡兩國16世紀控製的殖民霸權到了17世紀初逐漸被荷蘭奪取。17世紀中葉,西歐殖民諸國展開了激烈的殖民地爭奪戰。1652至1674年,英國與荷蘭先後爆發過三次殖民戰爭,荷蘭戰敗,從此一蹶不振。英國取得殖民霸權後,英法之間的殖民爭奪又逐漸加劇。

文藝複興

文藝複興是14世紀在意大利興起、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思想文化運動,是一場科學與藝術的革新時期,揭開了現代歐洲曆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

文藝複興是歐洲新興資產階級與知識分子在文學、藝術、哲學、自然科學以及政治學、法學、曆史學、教育學等領域開展的一場思想文化革命運動。它以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為前提,以反封建、反教會的鬥爭為主要內容。恩格斯評價說:“這是人類以往從來沒有經曆過的一次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

意大利文藝複興

文藝複興發源於14世紀初的意大利,意大利是文藝複興的搖籃。資產階級學者通過吸收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創造出符合資產,階級利益的新文化,使意大利在文化方麵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開啟了“現代世界的曙光在那裏升起的偉大時代”。

但丁與《神曲》

阿利格裏·但丁(1265~1321年)是意大利文藝複興的先驅,恩格斯稱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他的代表作《神曲》的問世,標誌著意大利文藝複興運動的開始,同時代表了中世紀文學的最高成就。《神曲》是但丁在流放期間創作的不朽詩篇,共一百曲,分《地獄》、《煉獄》和《天堂》三部分。主要描寫詩人在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和戀人貝雅德麗采的引導下,幻遊地獄、煉獄和天堂三界的經過。作者以隱喻象征的手法,描寫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以及政治、思想意識和文化等各方而的情況。《神曲》用意大利托斯坎尼方言寫成,開創了用民族語言寫作的先河。但丁其他作品還有《新生》、《宴饗》、《論俗語》、《帝製論》等。

彼特拉與《歌集》

意大利文藝複興的另一個代表人物是彼特拉克(1304~1374年),他首先提出“人學”和“神學”的對立,用人文主義觀點研究古典文化,是曆史上第一個人文主義者,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其代表作為抒情詩集《歌集》,相傳是詩人於1327年見到美麗少女蘿拉後,陸續寫下的300多首十四行詩及1347年蘿拉死後詩人所寫的一些哀思之作的結集,用意大利語寫成,主要是愛情詩。1341年,彼特拉克獲得“桂冠詩人”稱號。在他的詩中,詩人已克服了抽象和隱晦的寓意,直言不諱地抒發自己的愛憎、苦樂以及渴望、憂傷,表現了新的人文主義精神。

薄伽丘與《十日談》

薄伽丘(1313~1375年)是一位博學的人文主義者,在翻譯和用人文主義觀點詮釋、傳播古代典籍方麵作出了重要貢獻。晚年,他致力於《神曲》的研究,並撰寫了《但丁傳》。薄伽丘一生作品甚豐,著有長篇小說、史詩、敘事詩、十四行詩等,其代表作是短篇小說集《十日談》。這部小說集敘述了1348年佛羅倫薩黑死病肆虐時,十名男女青年到鄉村避難,借歡宴歌舞和講故事消遣時光,十天裏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共得一百個故事。薄伽丘在故事中無情地揭露教士和貴族們的荒淫偽善,抨擊封建道德,斥責封建特權,主張人類平等,反對禁欲主義,提倡個性發展,稱讚商人和手工業者的機智勇敢。《十日談》具有明顯的民主主義傾向和現實主義特點,在思想上比彼特拉克又前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