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2月28日,“二二八事件”,抗議的台灣民眾攻擊台北公賣局,並拋出辦公室物品,放火焚燒。
這全省性的暴亂,究竟外省人死了多少?無法統計,保守的統計是數以千計的人無辜地被打死。這些暴亂的群眾之中,大部分是從南洋回來的本省軍夫。他們參加了日本軍隊,真的自以為是日本的“皇軍”了。敗兵遣回,他們在台灣沒有職業,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日本人還是中國人。看見新來接收的政權非常腐敗,他們自是滿腔憤怒,群起鬥毆。亂事持續了幾天,各地的本省士紳紛紛組織團體,維持地方安全,暫時讓情勢安定下來。他們也向陳儀和國民政府提出要求,讓台灣高度自治,要求政府不再派外省人治理台灣。這些人的要求,實際上是相當理性和平的,也延續了日治時代他們不斷提出參加議會政治的努力。陳儀向南京政府的報告,卻是誇大其詞,稱暴動為“叛亂”。當時,國民黨政府正在內戰,情勢十分緊張,聽了陳儀的報告也信以為真:台灣發生了叛亂。於是,國民政府派軍隊鎮壓。
在鎮壓部隊來以前,台灣也已經有幾支自己組織起來的軍隊,其中有兩支主要部隊:一支是在嘉義附近,由日共係統分出來的台共謝雪紅(謝二紅(1901-1970)女,台灣彰化人。1928年在上海參與建立台灣共產黨,同年回台灣從事革命活動。),組織了她平時就熟識的左傾青年,從警察局奪取槍械,與嘉義飛機場的守衛部隊作戰。他們也盼望日月潭等處的山地原住民下來增援,但是,原住民並沒有下山支持。這支部隊持續了相當長久的戰鬥,最後在埔裏解散。另外一支為在高雄聚集的群眾,也是以回台軍夫為主要成分,占據高雄中學及附近的據點,和高雄要塞司令部的部隊對峙。其他地方實際上並無有組織的行動,無非街上的暴民群起擾亂。
“二二八事件”對台灣造成的傷害
鎮壓的部隊到達後,從基隆、高雄兩地登岸。來的部隊不會講閩南語,沿路軍車行進時,警告路旁的群眾待在原地,不要跑到路邊。但是這種擴音機的國語警告,台灣農夫聽不懂,反而往公路上奔跑。於是,行軍中的部隊開始射擊,也造成相當的傷亡。
到混亂逐漸平息,不再有大規模的動亂時,台灣地方當局開始肅清“亂民”。清理之舉,往往嚴苛;又加上有些人公報私仇,趁亂報怨、告密。有人開了名單,送交台灣地方政府。也有人冒充軍警,私自綁架,殺害無辜。各個特務和軍警單位的工作範圍也不明確,各自為政,逮捕他們以為是亂民的人物。在極為混亂的狀態下,受到損害最大的是各地組織治安維持委員會的地方精英,他們被陳儀當作是叛亂的領袖。在這種情況下,數百位台灣地方精英無辜被害,有的失蹤,有的被捕。這些台灣各地精英的犧牲,是“二二八事件”對台灣造成的最大傷害。
“二二八事件”究竟死了多少人,到今天還沒定論,說多的,多到三五萬;說少的,少到一兩千人。受害者之中,其實也應當包括在街上被毆打致死的內地人士,但一般的統計,卻沒有將他們列入。台灣解除戒嚴以後,20世紀90年代曾經由政府設立專門單位,接收受難同胞的申請賠償。二十年來,申請的人數也就兩千多人。但是許多台灣同胞並不認為這個數字準確,一般人認為,應當還有更多沒申報的受害人。
我們今天不必斤斤計較於死傷了多少人,一個人死亡就不能回生,犧牲一個無辜的人士,就是不可饒恕的傷害。但是,也不能夠將整個的規模,誇張成原來可能發生的許多倍。“二二八”的傷痕,到今天都沒法愈合。
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南京政府派國防部長白崇禧來台宣撫,監察院亦派特使楊亮功來台調查事件的前因後果。不過在台的軍政官員多將暴亂原因歸至“奸匪鼓動”、“台灣同胞不了解祖國的情形”等,未正視光複後的種種施政不得人心才是問題所在。威權政治的陰影
1946年底,中華民國的憲法通過了,中華民國從所謂的“訓政時期”進入“憲政時期”。但是,國共鬥爭,國民黨中央政府已經失敗。第二年,代理總統李宗仁逃往美國,原本已經宣告下野的總統蔣中正,在台灣複行視事。1949年以後,國民黨能夠治理的疆域,就剩下一個新回歸的省份台灣。這一段曆史牽動的種種矛盾,六十年來無法適當地解決。
下麵關於台灣的故事,我們應當分成兩講來討論:第一講是1949年、1950年,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台灣的改革開放;第二講是台灣在改革開放以後,發展經濟和進行民主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