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本·阿裏:垮於網絡戰(2 / 3)

試。利比亞西鄰突尼斯,東鄰埃及。突尼斯和埃及存在著共同的問題:總統獨裁專製;總統家族成員嚴重腐敗;國內經濟不景氣,貧富懸殊,民眾怨恨;反對派政治勢力活躍。先從這兩個國家下手,兩麵一夾,不信利比亞不垮。  突尼斯布瓦吉吉自焚事件一發生,“戰機”出現了。美國情報部門憑著靈敏嗅覺立即出手,利用“網絡推手”點燃了突尼斯民眾的憤怒之火。美國不費吹灰之力,輕而易舉就把本阿裏搞掉了。  本阿裏一倒,消息通過網絡迅速傳到埃及,埃及很快也亂了,穆巴拉克也倒了。東、西兩國總統一倒,利比亞梟雄卡紮菲再怎麼逞能好強,他內心也不可能不開始發慌。  七  美國為何選定突尼斯作為這次向阿拉伯國家發動新一輪攻勢的突破口?這是由地緣、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麵的綜合因素決定的。  突尼斯瀕臨地中海,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它位於北非中央的突出部,就像非洲大陸向地中海對岸的歐洲大陸伸出的一隻手。地中海對岸左邊是意大利的撒丁島,右邊是意大利的西西裏島,這兩個島嶼像是急著要跑過來同突尼斯握手相擁似的。從歐洲跨越地中海去北非,距離最近的就是突尼斯。  突尼斯的特殊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自古以來,各種勢力入侵北非都要首先搶占突尼斯,這使突尼斯曆經滄桑。公元前九世紀迦太基人就在這裏建立過強大的奴隸製國家,但公元前二世紀被羅馬人占領,公元六世紀受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統治。公元十三世紀突尼斯民族複興,建立過強大的哈夫斯王朝。公元十六世紀淪為奧斯曼帝國的一個省。進入十九世紀後,法國人開始入侵突尼斯,1881年淪為法國殖民地。“二戰”中,德軍攻占北非,隆美爾元帥的指揮部就設在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市。隆美爾的豪華官邸現在就在中國駐突尼斯大使館院內,突尼斯政府將它列為文物級建築,可以使用,不得做任何改動。我有一次訪問突尼斯,曾去參觀過這棟漂亮的兩層白色洋樓,憑窗可以眺望地中海的碧波海浪,客廳內寬大的棕皮沙發和厚厚的羊毛地毯都是隆美爾時代的原物,仍在使用。隆美爾在此指揮德軍與艾森豪威爾、蒙哥馬利指揮的盟軍在北非戰場激戰。隆美爾最後因牽連進謀殺希特勒未遂事件,被迫自殺。  1956年3月20日,突尼斯在全球反殖民主義運動中擺脫了法國殖民統治,成為獨立的突尼斯王國。突尼斯首任總統布爾吉巴是著名的反殖民主義鬥士,他年輕時在法國受教育,成年後長期為謀求民族獨立而奮鬥。獨立後,布爾吉巴出任突尼斯王國首相,最高統治者是親法的國王貝伊。在不久進行的立法選舉中,布爾吉巴領導的新憲政黨大獲全勝。1957年7月,布爾吉巴召開製憲會議,宣布廢黜貝伊王室,布爾吉巴出任突尼斯共和國第一任總統。  在北非和中東的阿拉伯國家中,突尼斯的“西方化”程度是最高的。布爾吉巴擔任總統後,奉行親西方政策,政治上搬用美國模式,實行議會製。並按照西方的價值觀推行社會改革,廢除宗教法庭,提倡婦女解放,進行教育改革等。軍事上接受美國援助。  布爾吉巴總統多次連任,1975年當選為終身總統。但他晚年後走向專製,多疑猜忌,威信下降。1987年10月,布爾吉巴任命軍人出身的本阿裏為總理。本阿裏向布爾吉巴提交了內閣成員名單,布爾吉巴批準後又反悔,不肯按時接見內閣成員,致使本阿裏無法對外正式公布。本阿裏經過精心準備,以逼宮形式逼迫布爾吉巴退位。本阿裏對外稱布爾吉巴是“一位偉大人物”,同時宣布他由於年邁多病已無法料理國事,免去其“終身總統”職位,由本阿裏自己出任總統。本阿裏將布爾吉巴安置到他故鄉莫納蒂爾“頤養天年”。2000年4月6日,布爾吉巴去世,終年九十七歲(一說九十九歲)。  本阿裏出任總統後,繼承了布爾吉巴的兩條統治“經驗”:其一,對外奉行親西方政策;其二,對內搞專製獨裁,由他領導的“憲政民主聯盟”一黨組成內閣。本阿裏擔任總統前期,曾著力推動經濟改革,吸引外國投資。他擔任總統後的二十年間,突尼斯的國內生產總值以每年百分之五的速度增長。但在此過程中滋生出了兩大問題:一是外國資本逐漸掌握了突尼斯經濟命脈,大部分企業落入外國人手中;二是本阿裏在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後,其家族成員迅速走向腐敗,大肆侵吞國家資產。2008年全球爆發“金融海嘯”後,突尼斯經濟滑坡,外企大量裁員,失業率急劇上升;與此相對照,本阿裏家族成員的嚴重腐敗情況開始曝光,由此引起社會動蕩。美國的態度是,既然本阿裏已經不得人心,利用突尼斯國內政局動蕩之機把他搞掉,然後按照美國的價值觀進一步改造突尼斯,將比改造其他阿拉伯國家來得容易——這是美國選擇突尼斯為突破口的重要原因。  稍加注意下麵這兩件事之間的聯係,就可進一步看出美國的良苦用心:  第一件事,卡紮菲被打死前兩天,2011年10月18日,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突訪利比亞,撥款四千萬美元援助利比亞過渡委員會,並許諾美國將幫助利比亞重建。外電稱,這是美國為了在“後卡紮菲時代”重塑與利比亞的關係。  第二件事,2011年10月23日,突尼斯新政府舉行了第一次製憲會議選舉。據外電報道,突尼斯選舉期間“有利比亞的人士來此觀摩學習,借鑒選舉經驗”。這表明,美國準備把突尼斯作為對阿拉伯國家進行“民主化改造”的樣板來推廣,首先讓它把美國式的政治製度建立起來,並要利比亞反對派及時到突尼斯去“取經”。由此可見,美國選擇突尼斯作為突破口,的確是有深謀遠慮的。  [1]《第三次浪潮戰爭》一書,是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和海蒂托夫勒夫婦繼《第三次浪潮》之後的又一部著作。我在寫作《觀戰筆記》一書時,引用了《第三次浪潮戰爭》一書中關於“未來戰爭”的一些全新概念。但《觀戰筆記》一書的編輯卻自作主張將我文章中的《第三次浪潮戰爭》一書的書名改成了《第三次浪潮》,這就牛頭不對馬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