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格達:不設防的首都(1 / 3)

巴格達陷落得如此快速而“簡單”,不僅出乎常人預料,也令中外許多軍事家們始料不及。在今後較長一段時間內,小布什和拉姆斯菲爾德,五角大樓的謀士們,指揮伊拉克戰爭的美軍將領們,都將醉心於他們用新軍事思想導演出來的這場“精彩演出”。

我們的問題仍然是:如何從軍事上看懂它。

信息化戰爭的完備形態是數字化戰爭。拉姆斯菲爾德竭力推行的“數字化戰爭”新理論,用美國人自己的話來概括,就是要“將緩慢而龐大的軍隊轉變成一支輕便但迅速而精確的部隊”。

雖然由於借道土耳其受阻,也由於戰局發展太快,美軍第一支數字化部隊第四機步師沒有來得及在伊拉克戰爭中得到全麵檢驗,但來源於“數字化戰爭”理論的“精幹、精確、快速”的作戰指導思想,卻在伊拉克戰爭中得到了比較充分的貫徹。美軍依仗強大的製信息權,在作戰行動中特別強調“抓住要點,直取要害”,自始至終把“打首都、打首腦、打中樞”作為戰役重心,作為貫穿全部作戰行動的焦點。

伊拉克的要害:巴格達。

巴格達的要害:薩達姆。

薩達姆的要害:控製力。

歸納:打巴格達,打薩達姆。

五角大樓和美軍將領們正是根據這樣一個作戰思路來導演伊拉克戰爭的,更是按照這樣一個作戰思路來攻打巴格達的。

巴格達迅速陷落,老美心中那份得意自不必說。在一旁作壁上觀的俄國將領們,卻看在眼裏,酸在心裏。這些昔日美軍的老對手們在吞下這粒酸葡萄之後,也不得不承認“美軍在伊拉克演練了全新戰法”。英國聯合特遣部隊司令、空軍中將布賴恩伯裏奇也不無醋意地說,美軍攻打巴格達的戰術,其實同他指揮的英軍在巴士拉采用的“撼樹”戰術差不多。也就是說,薩達姆政權是一棵樹,美軍的戰法是使勁搖動它的樹幹,使樹上的果子紛紛落地。一樹果子,一隻一隻去摘多麼費事,使勁搖動樹幹使滿樹果子紛紛落地,又快又省事。美軍這種新戰法的精義就是“抓住要點,直取要害”,不在枝節問題上糾纏。伯裏奇最後換成讚揚的口吻道:“美軍向巴格達的進攻不同尋常,曆史學家和其他方麵的學者將要花幾年的時間對它進行研究,而且也將成為軍校學員的必學戰例。”

伊拉克之“樹”就是薩達姆,巴格達之戰就是要伐倒這棵“樹”。

信息化條件下的這種新戰法,超越了傳統作戰的思維模式,將“循序漸進”的程序倒置過來,以“點穴”、“穿刺”等作戰行動,先攻要害,後及其餘。它強調,初戰就要對敵實施“決定性打擊”,以收“敲其一點,震其全局”之效。伊拉克戰爭中,美軍貫徹這個全新作戰指導思想非常堅決,自始至終,一以貫之,絕不動搖。

先看空襲——首炸巴格達,首炸薩達姆。一開戰,它奏出的第一聲就是這場戰爭主題曲的最強音:閃電式突襲巴格達。突襲名稱:“斬首”行動。突襲目標:薩達姆居所。突襲武器:巡航導彈、F—117隱形轟炸機、精確製導炸彈。突襲企圖:一舉炸死薩達姆。假如這次“斬首”行動能夠達到預期目的,那麼,美軍將在戰爭史上開創一個“奇跡”:一場戰爭剛剛開始,便已宣告結束。小布什為伊拉克戰爭規定的目標有三項:推翻薩達姆政權、解除伊拉克武裝、銷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三條,核心是搞掉薩達姆。如果能將薩達姆一舉炸死,那就“畢其功於一炸”,其餘兩條也就迎刃而解了。可是薩達姆命大,僥幸逃過了美軍對他實施的第一次“斬首”行動,又在電視上公開露麵。薩達姆的這一“挑釁”行為,直逗得美軍心恨牙癢,運用空中、地麵、衛星、特工等各種手段,緊鑼密鼓地搜尋他的行蹤。4月7日,忽然有一個情報傳到美軍中央司令部:薩達姆又在一所房子內召集高官們開會。中央司令部立刻派出一架B—52轟炸機,向這所房子投下四枚重磅炸彈。可是薩達姆這隻老狐狸太狡猾了,他讓凶猛無比的美國獵鷹又一次撲空。不過,薩達姆此次挨炸之後,終於“神秘消失”了。從4月7日挨炸之後巴格達戰局迅速發生變化的情況來看,薩達姆至少已失去了對伊軍的指揮控製能力。這樣,美軍窮追猛炸薩達姆的主要目的也算基本上達到了。

再看地麵進攻——且戰且進,日夜兼程,把進攻矛頭直指巴格達。地麵進攻是3月21日開始的,美軍從南部越過科伊邊界,英軍在法奧半島登陸上岸,先在烏姆蓋斯爾、法奧一線發起攻擊,爾後沿著巴士拉——納西裏耶——巴格達這條由南向北的進攻軸線,兵分兩路,向北推進。但美英聯軍不是步步為營式地逐點推進,而是堅決貫徹“直取巴格達,窮追猛打薩達姆”的作戰企圖,不管沿途各個要點打得下打不下,統統先作“扼要處理”,主要兵力堅定不移地向北快速前插。右路美陸戰一師還沒等攻下南方重鎮巴士拉,便將這塊硬骨頭甩給了英軍第七裝甲旅,它自己則繞城而過,迅速向北推進。左路的美軍第三機步師越過科伊邊界後,其先頭部隊以每小時四十公裏的速度向北挺進,不到一天已突進二百公裏,很快插到了納西裏耶一線。伊軍在納西裏耶的抵抗很頑強,戰鬥打得很激烈。但同樣,美軍隻留下海軍陸戰隊繼續攻打納西裏耶,第三機步師主力則抽身北去,繼續挺進巴格達。

其間,由於烏姆蓋斯爾、巴士拉、納西裏耶等地的伊軍抵抗比較頑強,戰鬥較為激烈,又遇上沙塵暴,美國補給一時跟不上,美軍前線指揮官中曾一度出現過“暫停進攻”的呼聲,以便“進行休整、重新部署和等待增援”。有些人希望等待裝備最先進的第四機步師到達後再繼續進攻。但是,五角大樓和美軍高層決意要把“直取要害”的作戰指導思想貫徹到底。小布什在與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參聯會主席邁爾斯、前線總指揮弗蘭克斯等人磋商後明確表示:“不能停頓”,要“繼續把注意力集中在攻打巴格達上”。中國古人說:“夫戰,勇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戰爭沒有休止符。不能停,不能等,接著打。美軍第三機步師、陸戰一師,以及稍後從西線加入戰鬥的第一○一空中突擊師,也包括英軍的部分兵力,都“不停頓”地直插到了巴格達。插得最快的第三機步師所屬第七裝甲騎兵團,三天內穿越七百公裏沙漠地帶,跨越幼發拉底河,插至距巴格達七十餘公裏的卡爾巴拉地區,出盡了風頭。

美軍向巴格達推進速度之快,讓有些國外媒體已找不到規範的軍事用語來形容,連連驚呼:“美軍狂奔巴格達!”

美軍的巴格達攻城戰,完全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攻城戰,它采取的是“萬軍陣中直取薩達姆首級”的戰法。沒有以絕對優勢兵力將巴格達四麵包圍,沒有實施長時間圍困來“圍以待變”,也沒有發生殘酷慘烈的巷戰,隻在薩達姆國際機場打了稍許像樣的一仗,為攻城部隊開辟了一條空中通道,以便於運送作戰物資和傷員,也便於後續部隊裝備人員可以從空中走廊直接進入巴格達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