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通過本節學習,掌握內底、外底部件加工整型的基本知識。
一、相關知識
(一)常用內底加工方法
1.注塑勾心複合內底
注塑勾心複合成型內底,一般使用鋼紙板或無紡布合成內底材料,經過衝裁、剖層、鑿孔和注塑壓型。
一般用作休閑鞋、便鞋的內底,重量輕,成型和使用都很方便。
注塑勾心複合內底生產工藝比較簡單,其基本工藝流程:衝裁→剖層→鑿孔→注塑壓型→修整。
(1)衝裁複合內底一般采用合成纖維片材,厚度為1.6~2mm。
(2)剖層在內底料件厚度的1/2處剖開,由後跟剖至蹠趾線後5mm處。
(3)鑿孔在剖層後的下麵一層,即與外底結合的一麵鑿注塑孔,孔的位置要選在能同時注滿前後周邊各部位的最佳位置,一般情況下在鞋跟的跟口附近。
(4)注塑壓型將內底放入注塑模具中,由於模具的壓力,使內底的前部符合楦底的蹺度和弧度。將通用型注塑機的注射嘴對準模具的注射孔,將聚乙烯(高壓聚乙烯或低壓聚乙烯)塑料直接注入,在注壓力的作用下,將上層內底向上頂開,直到注滿模具為止。
模具在蹠趾部位後麵設有攔擋裝置,防止注塑慣性的衝擊力,使剖層向前延伸,也可在塑料勾心的前端位置兩側開餘料槽,安裝微動開關,向兩邊卸除塑料向前的注射衝力,從而控製注入塑料的超前和過量。攔擋處有排氣孔,可起到排氣和溢料的作用。
為增加內底的托力和強度,也可在注塑夾層中加入鐵勾心,在注塑的同時,將其固定在塑層中。
注塑內底可用專用聯動設備加工,效率較高。加工工藝的關鍵是剖層和注塑的準確到位,否則會造成內底報廢。
(5)修整從模具中出型之後,修剪塑料餘邊。
2.內底包麵與包邊內底
用天然軟革(麵皮)或其他材料,將內底的正麵全部包裹覆蓋的操作稱為包內底或內底包麵;隻將內底的邊緣用條帶包裹,則稱為內底包邊。多用於涼鞋和棉鞋產品。因內底的用途不同,所用的包覆材料及手法也不相同。
(1)包麵內底將內底表麵用厚度小於0.8mm的羊麵革或仿羊革(PU革)麵料包麵,中間可加襯海綿或毛絨、泡沫塑料等類彈性物,以增加穿用的舒適性。為了包內底的美觀,一般要求被包裹的內底邊牆厚度基本一致。包內底的形式多樣:有全包麵、半包麵、局部包麵、貼麵及混合包麵等。
① 全包麵內底:全包麵內底一般用於涼鞋,內底表麵用鞋麵革統包,成品鞋不再粘貼鞋墊。為了穿著舒服,在內底與包麵皮之間加貼一層海綿或泡沫塑料,使內底飽滿光滑,富有彈性。
全包麵內底的基本工藝過程:印字→刷膠→貼麵包邊。
刷膠——在包內底麵革的肉麵層邊圍約20mm寬的部位,塗刷天然膠漿,不宜整隻塗刷。為了防止產品海綿和泡沫塑料壓癟,內底的塗膠,不允許海綿和泡沫塑料上沾有膠漿,隻許可在內底的邊緣和反麵邊緣15mm處塗膠。
塗膠後的部件應放置在烘箱中用紅外線活化。
內底貼麵包邊——將內底貼有海綿的一麵粘貼在包麵皮的正中,要求均勻、平整、無皺褶,周邊的餘邊均勻一致;然後,翻過來將其餘邊稍用力向外拉一下包裹住邊緣,並沿邊向內包折。
粘包內底時,應先包前尖和後跟兩端,前後被拉伸,然後再粘包腰窩部位。在包前掌時,注意有意識地將包內底皮向前拉緊,同時向左右兩側拉挺,隻有這樣,才能使成品無皺。與折邊一樣,外凸部位要均勻打褶;內腰窩部位要打3~5個剪口,剪口距內底邊不少於3mm,也可以將包內底麵皮的邊緣裁切成鋸齒形花邊,這種花齒邊緣遇內凹形曲線邊緣可自動調節伸長,可省去打剪口的麻煩。包粘結束後,要用榔頭敲捶粘合的周邊部位。最後用割皮刀將前尖及後跟部位的皺褶削平。
在包製過程中,常常會使海綿或泡沫塑料被壓癟,應在加工中注意避免在海綿上刷膠。襯墊海綿的加工方法:事先劃出內底套排紙,用別針別在海綿上,使用電剪沿著內底周邊剪下,注意電剪壓腳不宜緊壓,以保證剪口的垂直、邊緣平齊,不平時可用砂底機將其砂平。若在泡沫上塗膠粘合內底,其海綿邊緣應該砂磨成一定的斜度。海綿和內底邊緣光滑,邊口厚薄均勻,製成成品後外觀靈巧、美觀。
要求:內底包麵飽滿、光滑、有彈性,內底邊緣包裹堅實、順暢、光滑、無皺褶、無空邊、無虛粘,與楦底麵形狀吻合。
有些內底在包麵之後,還要距邊8mm縫一道裝飾線,然後將線頭在內底的反麵粘牢。也有的產品則使用縫好裝飾線的麵料來包覆內底。
② 包棉鞋內底:棉鞋內底,特別是適用於高寒地帶穿用的棉鞋,為了增強鞋底的保暖性,需要用較厚的駝絨、氈呢或毛皮包內底,但包麵時內底前尖和後跟處產生的皺褶多而且厚,影響內底的平整,所以在前、後兩端與內底輪廓一樣齊整的粘貼牢固和平整,隻在內底腰窩部位的邊緣包邊。
包棉鞋內底材料的基本尺寸,小趾端點之前及跟口線之後與內底的大小相同;腰窩部位則按內底的輪廓線放8~15mm的包裹量。包棉鞋內底的基本工藝過程:內底刷膠→包麵材料刷膠→貼麵包邊。
(2)包邊內底涼鞋產品若外露內底的邊緣切口,影響和損害外觀質量。天然底革內底外露邊緣可用機械銑磨、噴漆燙蠟的手法加以修飾或包邊;而再生革、無紡布、鋼紙板類的內底,其外露部分的底沿則必須包邊,以增加美感。
包邊的形式有全包邊、半包邊、局部包邊和貼麵包邊等。窄條帶式的涼鞋暴露底沿部位較多,窄條帶又難於掩蓋包邊皮的接頭,所以采用全包法;前空式涼鞋可隻包前尖部位;空腰式涼鞋可隻包腰窩部位;而後空結構的涼鞋則隻包後部的暴露部位。
對於前空式涼鞋而言,如采用粘鞋墊的方法時,前尖部位的鞋墊皮極易開膠而翻起,因此,可以隻在前尖部位貼麵包邊。
當代,已經有內底包邊的專用設備,內底包邊條上膠機,對包邊材料單麵上膠;內底邊緣上膠機;內底包邊機,針對內底邊緣進行自動包邊。
手工包邊方法:包邊條的厚度為0.5~0.8mm,包邊條和內底的邊緣塗刷天然膠或氯丁膠,刷膠寬度為10~12mm;包邊皮包在內底上下兩麵寬度要均勻,寬6~8mm;包邊時,包條應從隱蔽處開始粘貼固定,輕輕用力拉緊包邊條,由於包邊條皮選用橫(或斜)裁,當受拉力時,會自然向內底貼服,特別是前後和蹠趾部位圓弧處更要拉緊粘牢,褶襇會自行消失;起點與終點鑲接處接口要平齊;最後放平在片石上,用榔頭輕輕捶敲平服。
3.內底穿孔與開槽內底
條帶式涼鞋產品往往存在著內底楞凸不平及子口線密合不嚴的缺陷,這主要是由於幫條夾在了外底與內底之間,因條帶的厚度而出現的埂位差,使埂條兩側的內、外底出現空隙,嚴重影響到產品的外觀及穿用質量。一般都是先在內底的邊緣及反麵銑刻容幫槽,或粘貼飛機板,然後再做包邊處理,以便使繃幫後的子口線及底麵平坦、順暢,從而改善產品的外觀及外底與內底的粘合牢度。
(1)內底穿孔穿孔內底適用於插條式涼鞋和夾趾拖鞋,其內底上的穿孔位置由式樣結構決定。
插條涼鞋穿孔內底製造的基本工藝流程:樣板定位→鑿孔。
① 樣板定位:按照繃幫位置樣板,在幫條所對應的內底部位標劃幫條穿孔的準確位置。
② 鑿孔:按鞋幫條帶截麵形狀鑿孔分兩種,一種是單條圓埂條帶,使用圓孔徑應小於條帶圓徑1mm左右,當條帶圓徑過大時,可並排鑿兩隻孔;另一種是扁平條帶,用兩端為圓形的扁形衝子鑿孔,兩端孔徑一般為0.5mm左右,孔的長度與幫條的實際寬度一致,孔的寬度應比幫條的厚度略小。
夾趾涼鞋的穿孔和開槽內底的特殊加工應注意兩點:第一,在內底前部的大拇趾與第二腳趾根部的趾丫部位,即夾趾帶鑿孔位置,孔徑小於條帶圓徑1mm;第二,需要內底包麵時,先在內底上鑿孔和開槽,然後再包麵,其包麵皮上的夾趾孔位,必須與內底同心,而且小於內底上已有的孔徑,包麵完畢後再鑿孔。
(2)開槽內底內底的開槽分為勾心槽和容幫槽兩種。
① 內底開槽的基本形狀:內底開槽的形狀有幾種,主要表現為:一般內底的勾心銑槽、條帶涼鞋的容幫槽、跟口與勾心的銑槽和片狀涼鞋的銑槽。
內底銑槽的目的:一般內底的勾心銑槽是為了讓內底的勾心位置平整;條帶涼鞋的銑槽既要保持和提高涼鞋條帶的強度,又要讓條帶幫腳平整;跟口與勾心的銑槽為的是跟口和勾心的平順,適用於後空鞋;前幫為整片鞋幫的片狀涼鞋,為了幫腳的平順不必將幫腳所在位置都進行銑槽處理,隻需要將腰窩部位的幫腳處開出三角形的楞槽即可;另外,凡內底超長或較小的尖、圓頭的內底,可將前尖幫腳褶皺多的部位銑槽,以確保前尖幫腳的平順。
② 內底開槽的基本方法:用砂輪機在內底背麵銑坡型槽,作為容幫糟,槽深1~1.2mm,最深處不大於內底厚度的1/3左右(真皮內底不大於1/2厚度),防止內底堅牢度的降低以及影響鞋跟安裝的穩定和牢固。
寬條帶的涼鞋產品,其容幫槽的寬度等於條帶的寬度。細窄條帶的涼鞋產品,則要視窄條帶的結構和部件的組合情況而定。如果由間隔隻有5mm左右的幾個窄條帶組成鞋條帶的一個部位,應按此部位的組合寬度銑出整體性的容幫槽。
對於前後滿中空式的涼鞋產品,因其腰窩部位無幫腳,其內底一般有兩種處理方法:一是采用粘貼的方法在空腰部位加貼填腹板(即飛機板),加厚中空部位的內底厚度,加厚量應等於幫腳的厚度;二是在中空部位的兩端處起刀,分別向頭部和跟部方向銑削三角形的容幫槽,槽的長度約為30mm。
需要注意:容幫槽沿著內底邊緣向內由深到淺呈斜坡狀,直至恢複內底厚度,注意口的線型美;若需包邊時,其包邊條的接頭不得外露,要壓在被幫麵覆蓋的容幫槽內。
涼鞋內底的容幫槽,一般是在內底壓型之後,在容幫槽的標誌位置使用機器進行銑削加工。也可用製造“飛機板”的方法來實現,即製成刀模直接衝裁下料,然後再粘合與壓型。
(二)模壓外底製作
在20世紀40年代,利用橡膠的熱硫化性能,將未硫化的橡膠膠料放入平板硫化模壓機的模具中,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使其發生硫化反應,使橡膠膠料按照模具的形狀、花紋以及型號尺寸硫化成橡膠外底。
用模壓法製造外底,一般分為膠料製備與模壓製造兩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