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千字文》對奴隸製王朝(2)(3 / 3)

七、市集起於何時

市集亦稱“集市”,屬於我國傳統的一種農村貿易組織形式。其特征是:每隔一定時期(如三天或五天)。從前有些地區,市集的日子,每月在初一,或者十五,人們習慣將這兩天的“集日”,稱作為“趕大集”。但是在北方,人們習慣將舉行市集的日子,叫做“集日”;在南方,有些地區將“集日”稱作為“墟日”,或者名曰為“場日”。然而,不論南方北方,叫“集日”,或者稱作為“墟日”、“場日”皆好,其共同的特征是:在固定地點舉行。農村市集中,比較突出典型的例子,如騾馬大會和趕各種各樣的集日,一般說來,從前趕集場所,則是比較固定的。

那麼,自古始,逐漸形成為我國傳統的一種農村貿易組織形式——“市集”,或者叫做“集市”,則究竟起於何時?因“市集”起於何時,與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夏商周三代,特別是與商周時代的關係極為密切,所以,這裏則需要從商周時代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先扼要說一說。

商代農作物的品種,已經相當繁多。從卜辭和與農業有關的字,則就能夠得到證實。因在商代卜辭中,最多見的則是屬於禾(穀子)、黍(黃米)、來(麥)等,這些則已經成為當時主要糧食作物了。不僅如此,而且與農業有關的字,如稼、嗇、禾等,看來亦是從農業糧食作物的“禾”(穀)、來(麥)等演變而來的。更重要的是,在鄭州商城遺址曾經發現稻殼痕跡。可見,商代時期的農作物,在中原地區則就已經出現有種植水稻的現象了。

在商代遺址中,發現最多的農具是石、骨、蚌器,這些才是當時農業生產的主要工具。但是,隨著農業不斷發展,促進了商代時手工業的發展。如青銅工具,到商代時,就已經被使用於農業生產領域了。在湖北黃坡盤龍城早期商遺址的發掘中,就出土有兩件青銅舀,器身作長方形,體中空,北安裝木柄。據經考古專家們研究分析,這是屬於農業生產上的一種挖土工具。

商代時的手工業有了相當大的發展,還比較突出反映手工業中的釀酒製造上。因為商代時,人們進行祭祀比較普遍講究用酒了。在這方麵,從商代時的酒器種類繁多,亦能說明問題。商代時的盛酒器有尊、卣(you友)盍、觶(zhi至)、觥(gong肱)等,飲酒器有觚(gu孤)、爵、角、盉(he和)等。其中觚、爵等,往往被配套使用。

隨著社會農業和手工業不斷向前發展,特別是周代時,就出現有經商的人了。比較突出典型的例子,如西周時衛國的始祖,武王的同母少弟、成王的叔父,康叔在受封時,因當時他還很年輕,周公旦擔心他不能抵禦商貴族腐化墮落風氣的影響,便特意做了一篇《酒誥》以告誡康叔,其內容,主要強調他戒酒的重要性。同時,周公還講到了殷人中有一部分人曾“肇牽車牛遠服賈”。(《尚書·酒誥》)這說明商代時已經出現了趕車牛從事長途販運的商賈。就是說,我國早在商周時代,則就已經有了商業。對此,範文瀾在《中國通史》裏亦有指出: “盤庚稱貝為‘好貨’、‘貨寶’……。周公允許商民牽牛到遠方做買賣,得利來孝養父母。”所以說,我國傳統的一種農村貿易組織形式——“市集”,或者稱“集市”,則是起於股周之際。如古樂府《孔雀東南飛》載,“雜彩三百匹,交廣市蛙珍。”又如《易·係辭下》裏記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在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活動中,“市”就逐漸被人們引申為集中做買賣的場所,故在生活實踐中,人們則就逐漸進一步、統一概括名曰為“市集”,或者叫做“集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