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知識焦慮症是一種富貴病(1 / 1)

本書適合:

喜歡掉書袋但不希望書掉個滿地的人

因為沒讀過的書太多而有職業焦慮的人

想讀經典很久但每次翻不到10頁就不支倒地的人

……

坦率地講,我屬於上麵列出的第三種人。第一次看到《真的不用讀完一本書》的介紹,驚為奇書,仿佛遇到世外高人。這像極了電影《功夫》裏的情節,老乞丐在大街上攔住了吃棒棒糖的小朋友:“小弟,看你的骨骼精奇,是萬中無一的練武奇才,維護世界和平就靠你了。我這裏有本秘笈,我看與你有緣,就10塊錢賣給你吧……”

這樣的誘惑簡直無法抵抗,我就像那個流鼻涕的小朋友,滿懷憧憬,乖乖地掏錢買書。信息爆炸時代,知識焦慮症越來越嚴重,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誰不想花最少的時間,獲取最多的信息。作者亨利·希金斯畢業於倫敦大學,這個生於70年代的英國文學評論家,敏銳地抓住了現代人的微妙心理。

“今天的新聞看了嗎?”“昨晚那場電影真爛!”“哇,這本書你都沒讀過,你OUT了。”倘若一問三不知,說不定別人會懷疑你,是不是從石器時代穿越來的。有一次參加飯局,一夥人饒有興致地聊起了紅學,紛紛痛罵電視劇改得奇爛無比,林妹妹怎麼可以是這副德性呢?可憐我連《紅樓夢》都沒讀過,一句話也插不上,隻好坐那幹瞪眼,好傻好天真的樣子。有什麼辦法,誰叫你不懂。

不懂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希金斯告訴你,兩個字:裝懂!

怎麼裝?大有學問。

別人和你討論一本當下最熱門的暢銷書,碰巧你沒讀過,為了掩飾自己的孤陋寡聞,也許你會說這本書很無聊,毫無興趣。希金斯會建議你換一種更加得體的說法,例如:“這本書平庸乏味。”最後四個字要盡量說得慢斯條理,表情要泰然自若,眼神裏流露出些許不屑,這樣會顯得你比較專業,高深莫測。或者幹脆玩大一點,一劍封喉:“這本書不應該輕輕丟到一旁,而應該用力甩得遠遠的!”

如果談的是經典名著,連小學生都耳熟能詳,碰巧你又沒讀過,不用慌,希金斯還有妙計。這時候,你不要跟人家談裏麵最重要的角色,相反,要恰到好處地提起一些不起眼的小角色。打個比方,如果你沒讀過《水滸傳》,就千萬別跟人聊宋江、林衝,一百零八將提都不能提。你應該“無意中”談起史家莊上的莊客王四:“這個王四太貪酒了,如果他那天少喝兩杯,就不會丟失密信,史進也不會逼上梁山了,灑後誤事啊!”此話一出,絕對沒人敢小瞧你。這麼小的角色,你都如此熟悉,誰還敢在關公麵前耍大刀。

同樣的道理,如果大家一起侃足球,別人跟你談巴西、阿根廷,你不會覺得此人有什麼了不起。假如他對朝鮮隊的球員如數家珍,想必會令你刮目相看,技驚四座。學以致用,如果僅僅為了應付社交場合,吹吹牛,或者哄女孩子開心,真的不用讀完一本書。用希金斯的話說:“上帝用六天創造世界,不是讓你用來死讀書的。”

以前讀《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那時候崇拜得不得了,覺得惠施是個大學問家,讀了這麼多書,想必地上的事情全知道,天上的起碼明白一半。後來發現,“學富五車”原來指的是五車竹簡書。以當時最豪華的牛車,和最高級的竹簡為標準,謙虛一點說,現在每個人讀到高中畢業,估計也都“學富六車”了。

既然大家都這麼有學問,其實大可不必焦慮,少讀一本書,錯過一部大片,也沒人把你趕到火星去。胡適有句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時髦不能趕。”如果說知識焦慮症是一種富貴病,那麼《真的不用讀完一本書》就是特效藥,一針見效,快速安全無副作用,實為居家旅行、裝腔作勢之必備良藥。

希金斯以他特有的英式幽默,向讀者傳授讀書秘笈的同時,也在含蓄地反諷。那些整天高談闊論,貌似無所不知的家夥,什麼專家、大師、海歸博士,可能並不如你想象中的那麼厲害。

有意思的是,希金斯最後也不得不承認,書中提到的許多經典名著,自己沒有讀完的,其實隻有一本。真正要做學問,還是得老老實實,腳踏實地。“你不用讀完一本書,又可以討論它。”這才是希金斯寫這本書的初衷。如果你真想得到什麼讀書速成大法,建議繞道行駛,去別家看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