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蕭皇後(2 / 2)

然而世界上的事情,總是那麼蹊蹺與不可思議。當他後腳剛至紫宸殿,便聞聽,宮中失竊了。被竊的不是旁的,正是他留下的另一方玉印。現今,兩枚玉印都不在手,李世民有些難以按捺。

究竟何人,作死作到了天子腳下來?

他是那麼的謹慎,那麼細致入微地掌控著整個天下的風雲。卻被人攪了局麵,簡直貽笑大方!他不能再將那青年詔回大明宮,這等於告訴了旁人,他有多麼焦慮,等於告訴旁人,被竊取的就是他的心頭之肉。

可是事情的發展,完全超出他的預料之外。

月餘後,和氏璧竟被找到了。他的不安焦慮完全被打破,甚至有些難以理解。

從大隋的覆滅開始,隋煬帝楊廣被殺於揚州江都。蕭後攜太子元德帶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從此一去再無音訊。全天下卻沒有人知道,他李世民遣派李靖討伐突厥,為的便是那巴掌大的一塊兒石頭。

蕭皇後是個奇女子,她的美貌同一般的女子不同。她的美貌似乎不經朝代更替而轉變,不受戰亂的摧殘。她美得和那是時代格格不入,先後征服了六位九五之尊,擁有著後人無法企及的風流。此時此刻的李世民,沒有想到,史書上六位拜倒在蕭皇後石榴裙下帝王,他便是那最後一位。

太子元德生性溫和,不如蕭皇後一般深諳世故。若在現代,君子謙謙的貴族,應會招來天下美名。然而這位年輕太子的溫吞,隻引來殺身之禍。他在丹青上幾乎留不下什麼名字,病猝於七月的一個滿樹繁花的下午,和一串看似華麗的諡號。

李世民斟酌了一番,決定調遣那黑衣的青年,隨李靖討伐突厥。一來,可以一窺此人中心與否,二來此人深諳帝王之道,不需提點,亦知事情變故。再不濟的,李世民還有江山萬裏坐擁,隻消再挑揀一方美玉,琢成帝印。

於是捉筆。

【門下:昔宗周煌煌、威名遠揚;功臣昭昭,分封四方。突厥常恃其遐阻,屢擾疆場,肆行凶虐,種類乖離。朕君臨寰宇,誌在含宏,不欲因彼危亂,絕其宗祀。而其悖逆,遽懷貳誌。種落之內,人畜怨憤。遂創大義,即加剿絕。兵部尚書李靖,鹹才兼文武,寄深內外,必能克定遐方,任定襄道行軍總管,以張公瑾為副。並州都督李績、華州刺史柴紹、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統率十五萬軍。可量其事機,綏撫經略,分遣使人,明加曉諭。如有不遵明旨,敢興異誌,即合精銳。隨便翦撲,盡威懷之道,稱朕意焉。 】

便是那浩浩蕩蕩的軍隊一路向去突厥。李靖善戰,可稱戰神,突厥嚴寒,四月****。李靖選挑三千精騎,那黑衣的青年,一騎赤馬,將巧打了前鋒。那風雪刮得臉頰生疼,三千精騎哪一個卻不是千錘百煉的驍勇男兒。李靖打馬愈速,腦中百轉千回的各路思緒,從大業末年開始。他倏爾頗覺可笑,此一生征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為的天下百姓安居樂業。為的是以戰止戰,以戰安民。

可是天下啊,哪有那麼多的聰慧之人。有的隻有愚民。

凡是鏖戰,必用血肉之軀堆砌而成。如今為一方玉石,竟也需十餘萬人馬?他似乎覺得此時的帝王李世民,和當初那個與他同征江山的秦王有些不同了。他的溫潤如玉消失了,變得有些狠厲。他的寬厚仁慈消失了,甚至有些不擇手段。可是他又沒有變,因為他的初衷依然是安定天下啊。這些想法一晃而過,容不得他細想。

數夜過,區區三千軍馬,卻如一支離弦的箭,勢不可擋摧枯拉朽地殺入城內,連俘蕭後與楊正道。李靖清點軍務,這才發現。

唯獨不見和氏璧。

他撣去肩頭雪沫,側身看了看被擒的蕭皇後。那個女人縱使三番五次淪為階下囚,亦是端著母儀天下的尊貴,睥睨著這些在戰場最前廝殺的男人們。卒是最小的棋,歸將調遣。將是帝的棋子,聽令殺敵。

那些逐鹿中原的王侯,遣派手下悍將,征服天下。而這個女人隻需在床笫之上,便能征服所有王侯。

李靖好似有些疑竇了。(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com)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