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壯族哲學思想與性別平等(5)(2 / 3)

注釋:

[1]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上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頁。

[2](美)梅裏·E·威斯納一漢克斯著,何開鬆譯:《曆史中的性別》,東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128頁。

[3]《海德格爾選集》上卷,三聯書店1996年版,第153頁。

[4]梁庭望、農學冠編著:《壯族文學概論》,廣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9頁。

[5]謝壽球著:《壯族男子漢古笛:從藝55周年德藝雙馨》,《廣西新聞網》2005年1月11日。

[6]黃現瑤著:《銅鼓及其花紋的新探索》,載《廣西民族研究參考資料》第5輯1985年5月。

[7]張岱年著:《道家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道家文化研究》第6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頁。

[8]任繼愈著:《中國哲學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頁。

[9]約翰·奧尼爾著:《身體形態--現代社會的五種身體》,春風出版社1999年版,第16~17頁。

[10]愛德華·泰勒著:《原始文化》,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第325-327頁。

[11]覃乃昌主編:《布洛陀尋蹤》,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01、240頁。

[12]恩斯特·卡西爾著:《人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91頁。

[13]梅裏·E·威斯納一漢克斯著:《曆史中的性別》,東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頁。

[14]張聲震主編:《壯族通史》上,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238頁。

[15]覃乃昌主編:《布洛陀尋蹤》,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01、240頁。

[16]馬克思著:《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文版),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2頁。

[17]《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頁。

[18]黃慶印著:《壯族哲學思想史》,廣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59頁。

[19]藍柯著:《壯族的史詩,婚姻的教本--試論壯歌(盤同古)的文化價值和藝術特色》,《廣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20]李富強主編:《中國壯學》第2集,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頁。

[21](美)梅裏·E·威斯納一漢克斯著:《曆史中的性別》,東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128頁。

[22]參見梁庭望著:《壯族文化概論》,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87頁。

[23]黃慶印著:《壯族哲學思想史》,廣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218頁。

[24]吳小英著:《科學、文化與性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頁。

[25]湯因比著:《曆史研究》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16頁。

[26]黃秉生著:《崇智文化根係與壯族的文化生態美--壯族文化生態美研究之二》,(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27]梁建君著:《壯族機智人物故事中智人形象淺探》,《柳州師專學報》2002年第2期。

[28]參見梁庭望著:《壯族文化概論》,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7頁。

[29]參見黃慶印著:《壯族哲學思想史》,廣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139頁。

[30]梅裏·E·威斯納-漢克斯著:《曆史中的性別》,東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頁。

[31](美)約瑟芬·多諾萬著:《女權主義的知識分子傳統》,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頁。

[32]張聲震主編:《壯族通史》上,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頁。

[33]鍾文典主編:《廣西通史》第2卷,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頁。

[34]陳思和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複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128頁。

[35]參見梁庭望著:《壯族文化概論》,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7頁。

一、馬克思主義著作及專題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