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伯乜”在萬物發展中的動力作用。
世界是變動不居的。在許多哲學家的眼裏,宇宙萬物變化發展的動力源泉也在於“終極存在”。比如,赫拉克利特關於“世界是一團永恒的活火”的命題,就是把“火”看成萬物運動變化的基礎和本原。而《易經》中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的命題,就表達了最具性別意蘊的“陰”和“陽”既對立又統一、從而推動萬物的變化發展和生生不息的思想。基於布洛陀和姆六甲作為“伯乜”創造宇宙萬物的觀點,我們還可以說《布洛陀經詩》也包含著許多頗具性別特征的、關於萬物不斷發展變化的思想。
宇宙萬物從無到有、從無序到有序,社會製度從不完善到完善,人們生活從貧困到富足,這些都是《布洛陀經詩》常常表達的發展變化思想。不言而喻,作為壯族巫教的經詩,它也常常把萬物發展變化的原因說成是得益於布洛陀和姆六甲。一是認為得益於兩位祖神的庇護和扶持。“庇護”在壯語中叫做“感”(Goemq)或“揠”(Ywz),它是《布洛陀經詩》中一個很有價值的重要思想。比如《祝壽經》有雲:“葉子遮芋頭,榕樹保神社,彩雲擁太陽,您如此護兒。”又說:“鬥笠遮蓑篷,裙子擋衣服,蒼天蓋大地,您如此護兒。”“扶持”在壯語中叫做“育”(Yo),它也是《布洛陀經詩》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思想。比如《祝壽經》有雲:“大海扶江河,您如此扶兒;眾人扶土官,您如此扶兒。”又說:“四根腳扶桌,兩根腳扶凳,您如此扶兒。”作為一種壯族民間宗教儀式,“感”和“育”原來都是保佑小孩健康成長之義,但結合“去問布洛陀,去問姆六甲”的經常性唱頌來看,它們應該具有更深遠的寓意:自然萬物、人類社會都是在“伯乜”的庇護下才得以順利發展的。二是認為得益於兩位祖神的矯治和修正。“綏”(Coih)在壯語中的原義為矯治、修正;作為貫穿於《布洛陀經詩》始終的又一個重要思想,則主要是指人們在布洛陀和姆六甲的幫助或指點下,通過舉行“解冤”儀式,糾正各種偏離發展方向的現象。比如,在《尋水經》中人們因“水”而結交“冤怪”,於是“姆六甲來扶,布洛陀來修:這樣做才對,這樣改才好。”而在各個“解冤”篇中,一旦觸犯神靈、褻瀆祖宗或者家庭成員出現矛盾,布洛陀就講、姆六甲就說:“也要這樣修,也要這樣解,也要這樣做。”兩位祖神如此努力地“綏”,當然就可以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外因,使自然事物、社會生活得以正常運行、和諧發展。
世界萬物之間是相互聯係的,這種相互聯係就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在《布洛陀經詩》中,“縞”(Gweu)的說法最能體現和表達事物相互聯係、相互促進的思想。比如,在《祝壽經》中就有集中講到“縞”的一段,即它通過一連串的排比句式,描述了各種事物互相纏繞、互相迷戀、互相依存、和諧共處的關係。潘其旭先生對此的評價是:這些表述“啟示和加深了人們對其中的哲理性的領悟,體現了壯民族和諧共處的生活理念和精神追求,蘊含著二元一體、對立統一的自然哲學觀。”[15]其實,有關“縞”的這段敘述除了一些表達求財的願望外,有相當部分是關於陰陽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寓意和暗示。比如:“絞成嬰絞母,大女絞大男,蜜蜂絞花朵”,又如:“四月有蟬鳴,絞成犁入土,母鵝找公鵝,情人相約會,成四月青蛙;鑼鈸配嗩呐,星星繞月亮,公羊守母羊;父親陪母親,相伴成新婚,密似蜂進窩,親如榫進洞,勤像魚下籪,絞成對鴛鴦,如青春男女。”在《布洛陀經詩》看來,“縞”思想所表達的“二元一體”主要是來源於性別因素的二元結構,“縞”思想所體現的“對立統一”主要是依托於性別關係的矛盾統一,“縞”思想所追求的“和諧共處”主要是取決於性別和諧的生活理念。而這些,無論是在社會生活的進步中還是自然事物的發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表現形式和重要的動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