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道德哲學和道德(1)(3 / 3)

倫理學中所陳述的真正有價值的格言確實是很少的。無論誰所推崇的道德,實際上也隻是這個名詞本身所含的意思。發明情愛這個詞的人,在好意上使用這個格言,雖然他們比任何虛偽的立法者或預言者說教得更清楚、更靈驗,他們也會在著作中插入作為大慈大悲這樣一種行為準則。

摘自(英國)休謨《關於經驗標準》

如果道德對於人類的情感和行為不是自然地具有影響,那麼我們如此辛苦地來以此諄諄教人,就是徒勞無益的了,而且沒有什麼事情能比一切道德學者所擁有的大量規則和教條更無益的了。哲學一般分為思辨的和實踐的兩部分,道德既然總是被歸入在實踐這部分之中,所以就被假設為隻影響我們的情感和行為,而超出知性的平靜的;懶散的判斷以外。這一點已被日常經驗所證實了,日常經驗告訴我們,人們往往受他們的義務的支配,並且在想到非正義時,就受其阻止而不去作某些行為,而在想到義務時,就受其推動而去作某些行為。

道德準則既然對行為和感情有一種影響,所以當然的結果就是:這些準則不能由理性得來;這是因為單有理性永不能產生那類影響,這一點我們前麵已經證明過了。道德準則刺激情感,產生或製止行為。理性自身在這一點上是完全無力的,因此道德規則並不是我們理性的結論。

摘自(英國)休謨《人性論》Ⅲ,Ⅰ,1

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憐憫心是一種自然的情感,由於它調節著每一個人自愛心的活動,所以對於人類全體的相互保存起著協助作用。正是這種情感,使我們不加思索地去援救我們所見到的受苦的人。正是這種情感,在自然狀態中代替著法律、風俗和道德,而且這種情感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沒有一個人企圖抗拒它那溫柔的聲音。正是這種情感使得一切健壯的野蠻人,隻要有希望在別處找到生活資料,絕不去掠奪幼弱的小孩或衰弱的老人艱難得來的東西。正是這種情感不以“你要人怎樣待你,你就怎樣待人”這句富有理性正義的崇高格言,而以另一句合乎善良天性的格言:“你為自己謀利益,要盡可能地少損害別人”來啟示所有的人。後一句格言遠不如前一句完善,但也許更為有用。總之,我們與其在那些微妙的論證中,不如在這種自然情感中,去探求任何一個人在作惡時,即使他對於教育的格言一無所知,也會感到內疚的原因。雖然蘇格拉底和具有他那種素質的人能夠通過理性獲得美德,但如果人類的保存僅僅依賴於人們的推理,則人類也許久已不複存在。

摘自(法國)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Ⅰ

在各文明社會中,即在階級差別已完全確立了的社會中,往往有兩種相異的道德上的主義或體係同時並行著。其一稱為刻苦的嚴肅的體係,另一稱為自由的或者不妨說散漫的體係。前者為普通人民所讚賞和尊敬,後者則比較為上流社會中的人所尊敬和采用。

不過,依我想,對於輕浮的這種惡德——容易由大繁榮,由過度的歡情樂意生出的惡德——所加非難的程度如何,確實構成了這兩個相反主義或體係之間的主要區別。如像奢侈,放蕩,甚至於昏混的歡樂,不大講究的享樂追求,兩性另一方破壞貞操等,隻要不伴以鄙野的非禮,且流於虛偽或不正,自由的散漫的體係,大概就會非常寬大地予以看待,而且容易予以寬恕或完全原諒。若在嚴肅的體係則不然,這所有的放蕩行為,皆將受到極度的憎惡與嫌厭。輕浮的惡德,對於普通人,常是傾家蕩產的。哪怕一個星期的胡作非為,與濫費,往往就足以使一個貧窮的勞動者,永遠淪落,並驅使他陷於絕望的深淵,以致於去犯大罪。因此,普通人中比較賢明而善良的人,就體驗到這種放蕩行為,立即會給予這種境地的人以致命打擊,所以,他們對之,常不免極度的憎惡與嫌棄。可是在另一方麵,數年間的放蕩及浪費,卻不一定會使一個上流人沒落。他們很容易視某種程度的放蕩為他們財產上的一種利益;以為放蕩而不受譴責非難的自由,是屬於他們地位上的一種特權。因此,與他們同一階級的人,就不大非難這種放蕩,認為極輕微的過錯罷了,或者全然不算是過錯。

摘自(英國)亞當·斯密《國富論》Ⅴ,1

我們用不著科學和哲學才知道我們要怎麼做才會誠實才會好,或是會明哲理並有美德——這都是很容易指明的。其實,我們很可以預先猜到對於“人人理應做什麼,因而理應知道什麼”。這種知識是每個人,哪怕是頂平凡的人,也可以有的。在這種地方,我們不能不稱讚在普通人中,實踐的判斷力所給予的利益比理論的判斷力大得多的多。

摘自(德國)康德《倫理學的形而上學的基本原理》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