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道德哲學和道德(1)(2 / 3)

摘自(法國)帕斯卡爾《思想錄》Ⅱ,67

根據能將身體的感觸加以適當的整理和聯係的力量,我們便可不致易於為惡的情感所激動。因為要想克製依照理智的秩序排列著或聯係著的情感,比起克製那不確定、不堅定的情感確實需要較大的力量。所以隻要我們對於我們的情感還缺乏完備的知識時,我們最好是確定一個正確的生活指針或確定的生活信條,謹記勿忘,不斷地應用它們來處理日常生活中發生的特殊事故,這樣就可使我們的想象力受到這些指針和信條的深刻影響,感到它們隨時均在心目中。

摘自(荷蘭)斯賓諾莎《倫理學》Ⅴ,10

假如自然哲學在它的各個部門中能由於采用這種方法而最後臻於完善,那麼道德哲學的領域也將隨之而擴大。因為通過自然哲學的研究,我們對什麼是第一原因,它對我們有什麼威力,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好處,多少會有所認識,那麼我們對它的義務以及我們相互之間的義務,也將由自然之光呈現在我們麵前。毫無疑問,假使邪教徒不是由於崇拜假神而受到蒙蔽,他們的道德哲學就會超出四種主要美德之上;他們就不會教人相信靈魂轉世,教人崇拜太陽、月亮和死去的英雄人物,而將教導我們去崇拜我們的真主和恩人,正像他們的祖先在自己陷入邪惡之前,在諾亞和他的兒子們統治之下所做的那樣。

摘自(英國)牛頓《光學》Ⅲ,1

道德的發端,明顯的是由於巧妙的政治所創製,借使人人互相為用,又易於駕馭。道德的發端,乃為了使野心家極容易又極安全地從大家那裏獲取更多的利益,並且統冶他們的大多數人。政治的基礎一旦如此立定,人要長久不被教化就不可能。因為甚至那些隻力求滿足嗜欲但又不斷地被同樣情形的其他人所阻撓的人,也不能不見到,如果他們克製他們的偏好或者順從那些偏好而比較周慮些,他們就可避免許多煩惱,並且時常可以逃脫那些通常從過度求樂中所產生的苦難。

第一,他們像旁人一樣獲得為全體社會的善而作的行為的益處。結果,他們不能不對那些為全體社會的善而活動的上品人有好感。第二,他們越傾向於尋求自己的利益,不顧及旁人,他們越是要漸漸相信沒有人比另外那些最像自己一樣的人更妨礙他們了。

宣傳團體精神,既然是為了最壞的人的利益,由此,以聚斂其他人在克製自己和勞作上的成果,並且同時可以無礙地縱恣他們自己的嗜欲,所以他們也與大家意見一樣,把不顧公眾地滿足私欲的任何事都稱作“罪”,如果從人的這種行為中可以看出一些會有害於社會中其他的人,或使他個人無益於旁人的趨勢來的話。他們又把凡出自向善的合理野心而反於自然衝動、以謀他人之利或克製自己的情欲的一切行為,稱為“德”。

摘自(英國)孟德威爾《道德起源論》

幸福的生活,關鍵不在於宗教和虔誠的信仰,它同市民的政府密切相關;因為政府能保證人們的靈魂和國家的平安。因此,道德活動既屬於法庭之外,又屬於法庭之內管轄的事;既受民間又受國家統治者的管轄;我的意思是說,道德活動既受政府長官支配,又受良心的製約。因此,這裏存在很大的危險,恐怕這兩種管轄中的一個會損害另一個,在公共安全的法官和靈魂的監督者之間會產生不協調。

摘自(英國)洛克《關於信仰自由的信》

至少我相信,人們在追求道德的真理時,如果也同在追求數學的真理時一樣,用同一的方法,同一的客觀態度,那麼他們將會看到那些真理比平常人所想象的有較強的聯係和較近於完全的解證,而且它們會根據明白而清晰的觀念得出更必然的結果。但是這種情形大部分是不可企及的,因為人們為追慕名聲、富厚和權力之故,會使他們來接受時髦的意見,使他們找尋論證以求充實自己的美點,或文飾自己的醜陋。人心之愛真理,有過於眼睛之愛美麗,而且在理解看來,撒謊是最醜陋,最不可耐的。因為許多人雖然可以滿意地在自己胸懷間擁有一個不甚美的妻子,可是誰敢大膽明說,他接受了一個偽說,並且在其胸懷內擁有醜如謊言一種東西呢?現在各黨派的人們,隻是把他們的教義塞在他們所能支配的人們的喉咽內,而不讓他們來考察自己教義之為真為妄的;他們並不讓真理在世界上有公平現露的機會,並且也不讓人們來追求真理。那麼在這方麵,我們能希望有何種進步呢?那麼在道德科學中,我們還能期望有較大的光明麼?幸而天主把自己的燈光親手植在人心中,使人的氣息或權力完全不能消滅它,若非如此,則各地隻管盲目信從的人們,既然受了埃及人所受的束縛,當然隻能得到埃及人所處的黑暗了。

摘自(英國)洛克《人類理解論》第四卷,Ⅲ,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