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回族名人(1)(1 / 3)

一、賽典赤·瞻思丁

賽典赤·瞻思丁(1211—1279年)是元代優秀的政治家,對雲南地方的政治、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賽典赤·瞻思丁全名賽典赤·瞻思丁·烏馬兒(al-SayyidShamsal-Din‘Umar)。在阿拉伯語中,賽典赤意為榮耀的聖裔,瞻思丁意為宗教的太陽,烏馬兒意為長壽。據考證,瞻思丁是穆罕默德的第31世後裔,生於中亞布哈拉,少年時就隨祖父率部眾追隨成吉思汗,直至忽必烈時代,深得蒙古皇室的信任和重用,先後升任豐、靖、雲內三州(今大同市西北、呼和浩特市一帶)的都達魯花赤、後改任太原、平陽二路達魯花赤、燕京路斷事官、燕京路宣撫使、中書省平章政事(位同宰相),受命出任陝西和四川行中書省平章政事、雲南平章政事。他一生最大的貢獻在於統一雲南,率先推行行省製,是第一個在雲南建立孔廟,傳播儒家文化的回族政治家。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世祖委任瞻思丁為雲南平章政事,這時他已63歲。臨行時,忽必烈特地麵諭,“雲南朕嚐親臨,比因委任失宜,使遠人不安,欲選謹厚者撫治之,無如卿者”《元史·列傳第十二·賽典赤·瞻思丁傳》,中華書局點校本,1976年。鼓勵他以“謹厚”的政治風度治理雲南。瞻思丁到雲南後發現,親王、軍人和行政部門之間職權不明,而少數民族地區又有土司統治,社會秩序紊亂,人民生活困苦,曾激起各族人民的暴力反抗。至元十二年(1275年),瞻思丁向朝廷陳奏,“雲南諸夷未附者尚多,今擬宣慰司兼行元帥府事,並聽行省節製”《元史·列傳卷十二》。經世祖允準後,把宣慰司和元帥府納入行省的管轄,加強了行省權力,改製郡縣,使武官不再管理民政,首開中國政治史上的行省製,維護了祖國的統一。

行省建立、郡縣改製基本結束時,瞻思丁開始了經濟恢複和建設工作,其中治理滇池是雲南曆史上第一個“民眾至今受其賜”的規模最大、最科學的水利係統工程。元代以後曆代對滇池的治理,基本上是沿襲瞻思丁疏六河、擴海口的辦法。鬆花壩經曆代加修,至今仍是滇池地區水裏樞紐工程之一,仍在造福春城人民。

針對雲南山高路險、交通不便的狀況,瞻思丁下令修築驛道,並沿途設置驛館,派駐官員,保護行人商旅。驛路的修建打通了雲南與中原及鄰省、鄰邦的交通往來,為先進技術和外來移民的進入、各民族的交往創造了便利條件,促進了邊疆的開發。

瞻思丁對民間的商業貿易采取了支持與鼓勵的態度,“薄征稅以廣行旅,築驛館,導水治橋,興市進,皆候農隙”《元史·列傳卷十二》。並從雲南民族習慣出發,仍用民間傳統貨幣——海貝作為交換媒介,而不強製實行全國統一的鈔法,保障了雲南民間貿易的發展。瞻思丁通過一係列措施大力恢複、發展經濟,增強了邊疆地區對中央政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瞻思丁入滇以後,在中慶首建孔廟,興辦儒學。至元三年(1266年),瞻思丁在鄯闡的五華山上修了一所學校,勸導各族子弟入學,並從內地選聘學者、文士前來任教,宣傳儒學,使儒家文化在西南邊陲得到廣泛傳播。同時,作為穆斯林,他在中慶等地建立了12座清真寺,發展了伊斯蘭文化。

至元十六年(1279年),瞻思丁與世長辭,消息一經傳出,朝野震悼,“百姓巷哭”。元世祖忽必烈“思其功德,嘉念不忘”,對其“四川分陝,朝廷無西顧之憂;六詔行台,郡縣奠南服之理”的功績給予很高的評價,追封為“鹹陽王”、“雍國公”。《元史》,中華書局出版點校本,1976年。春城的老百姓在昆明建起了“報功祠”,俗稱“鹹陽王廟”,以表達他們永遠的哀思。雲南的回族尊稱他為“鹹陽王巴巴”,每年都舉行“爾麥力”深切地懷念。納為信著:《元鹹陽王賽典赤·瞻思丁世家》,今日中國出版社,1994年。

二、明代開國功臣中的回族

元末明初,回族勞苦大眾中的不少人參加了反元起義,有的成為明朝開國功臣。明代開國功臣中的回族主要有常遇春、胡大海、丁德興、沐英、藍玉、馮勝。

1常遇春(1330—1369年),字伯仁,濠州懷遠(今安徽懷遠縣)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春,常遇春投奔朱元璋,開始了與朱元璋開創大明和統一中國的事業。白壽彝:《回族人物誌·明代》,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頁。

常遇春自參加采石磯渡江戰役,到1369年奪取元上都開平,無役不從,戰無不勝。常遇春“勇力絕人,猿臂善射”,“為人沉鷙果敢”,被譽為當時的天下奇男子。他善領兵,作戰中長於機巧,常以智取勝,曾自負地說:“我率十萬人便可橫行天下”,軍中送他綽號叫“常十萬”。在軍中,常遇春“愛撫士卒”,“每與敵戰,出則當先。退則殿後,未嚐敗北,士卒樂為之用”。《明史》卷一二五《常遇春傳》。與此相關聯,就是軍紀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常遇春與胡大海一起曾向朱元璋建議,免收百姓給軍隊交納的糧草——寨糧,朱元璋采納了這個建議,注重發展屯田事業,以解決軍隊的糧餉,從而減輕了占領地區百姓的沉重負擔。常遇春對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於直言,效命疆場,盡瘁而終,時年39歲。朱元璋也對常遇春特別愛重,認為常遇春“計其開拓之功,以十分言,遇春居七八”,其功勳“雖古名將,未有過之”《明太祖實錄》卷四十三。常遇春信仰虔誠,民間傳說他是阿訇出身。據《清真釋疑補輯》記述,常遇春“生平勤齋戒,當戎馬倥傯,即入寺談經習,雖軍中亦然”[清]金天柱撰:《清真釋疑補輯》,清光緒七年(1881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