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編輯視野與編輯驛站(1)(1 / 3)

麵向國際精辦期刊

進入90年代後,我國各級各類期刊的印刷和裝幀水平大為提高。具體表現在:一是內頁印刷用紙檔次提高,或為60克以上的雙膠,或為專用型雙膠,二是開本向國際標準型版本靠近,為通行的大16開本,三是封麵用紙講究,裝幀風格新穎,一些刊物的正文裏還伴有印刷精美的彩色插圖。無論是文學藝術、考古性的專業雜誌,還是期刊裏陣容最大的新家族——數以千計的高等學校學報,與10年前相比,印刷和裝幀可以說是上了幾個檔次,這是一個曆史性的變遷,在中國印刷出版史上應該說是一個裏程碑。

但是,它的發展速度與國外相比,還有相當距離。《文彙讀書周報》1998年11月7日《趟過不同文化的河流》一文,寫遷居德國法蘭克福的龍應台在談到上海的變遷時說到圖書,現在書的品種多了,內容豐富了,紙張好了,裝幀設計也講究美感了,這是值得欣喜的現象。但與國外相比,書的印製設計、紙張等仍不能與先進國家相比,粗製濫造的出版物在市場上並不鮮見。這是她關注和比較中外印刷現狀後的感想。無獨有偶,《中國文化報》1998年11月18日刊有《中國內地期刊在美國市場亟待打開》一文,也談到期刊印裝的問題。作者在美國不但考察了期刊印刷行情。而且了解了書商的心理.相較之下,認為中國期刊紙質粗糙,不適應海外讀者的閱讀習慣。

對此,如果說過去我們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那麼現在該是關注期刊印裝的時候了,尤其是層次較高的向外發展的期刊。通常意義上說,期刊的印裝,對於具體的辦刊單位來講,經濟實力是製約高檔次印裝的一個直接因素,但骨子裏還是一種文化的製約,實際上也是一種挑戰。經濟的全球一體化,必然帶來文化方麵的多元交融,形成新的模式,這是必然趨勢。而文化的交融,期刊是先行的載體。我們要重新調整思路,拓寬渠道,放眼未來,可以讓一部分已具備檔次和實力的期刊先走一步,除顯示它獨特的內容質量外,還應該努力做到:印裝精美,頗具收藏價值。

同時,期刊的定價高低也不能等閑視之,必須考慮與國外銷售行市接軌。此外,要限定出刊時間,不能滯後,做到快速準確到貨。

作為辦刊人,我企盼中國期刊的印裝能與大時代相銜接,從內容到形式,以新的姿態,迎接新的挑戰,在世界期刊文化之林中占一席之地。

學報編輯學研究走勢

隨著我國的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快速發展,高等教育體製不斷改進,學報事業也日益繁榮。不僅學報的數量種類增多,編輯隊伍壯大,而且開展了許多學報編輯學的研究。

當前,學報編輯學研究有三個顯著趨勢:一是學報研究突破了常規模式,研究領域深入到編輯學、學報編輯學、編輯史研究的深層次,並向構建編輯學體係之路邁進,尤其是1995年以後,在前一段研究的基礎上又推進了一步。二是在加強學報編輯學、編輯學史研究的同時,開始介入和研究編輯學出版現代化的問題。90年代以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使我國的出版業從整體上又發生一係列變化,學報編輯出版印刷亦發生變化。計算機輸入代替了傳統的鉛排,新型的膠印取代傳統的鉛印。編輯出版的信息化、現代化,要求高校學報編輯人員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采用計算機排版的新成果。編輯出版現代化手段的使用,給廣報編輯人員帶來新的認識和思維方式的變化。三是各種類型的編輯學專著、學報編輯研究論文集相繼出版,使編輯學、學報編輯學、編輯學史的研究一路而來,期間的發展變化脈絡清晰,研究體係初見輪廓。

美國編輯人的啟示——《編輯人的世界》讀後

經濟的全球化,將使文化的全球化成為必然趨勢;而文化的全球化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仰賴於出版業的全球化的。在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文化同樣麵臨著全球範圍的競爭,隻有先進文化才有可能在競爭中生存、發展和繁榮。當下,中國“人世”的腳步已經臨近,中國的出版業也將麵對視野更為開闊的世界:麵臨著千載難逢的機遇和更為嚴峻的挑戰。作為出版業的一個關鍵層麵——編輯,如何麵對已經日益市場化、日趨激烈的世界出版大勢,以世界化的編輯角色來審視出版業的發展,做好編輯工作,已經至關重要。對此,美國人格羅斯(Geraldcjerry Cross)主編的《編輯人的世界》一書,為我們提供了這方麵的有益借鑒和參考。

《編輯人的世界》,台灣省齊若蘭譯,中國工人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劉呆先生寫有中譯本序《美國編輯怎樣看待編輯工作》;主編格羅斯先生寫有編者序《一位老兵的省思》。全書共分編輯的角色、編輯工作現場、類型出版麵麵觀三大部分共38章。這本36萬字、由30多位美國成績卓著、影響廣泛的資深編輯撰寫並合編而成的編輯出版文集,從多個層麵和角度回答了美國編輯的編輯分工、編輯思想、編輯理念,同時也讓我們知道了美國編輯人在做什麼,怎麼做(以下所引文字均源自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