剽竊分子李易飛快從詩詞創作現場逃離之後,在路上喃喃自語,當然是無聲的:“老薑,瓊瑤阿姨,對不起啦,一不小心讓你們的成名曲提前到了一千年。但願她們記不住這些詞曲,很快消亡,以後還是你們的。”回到‘鎮安坊’,李易輕車熟路的來到廚房,剛好有人在做菜,因為袁銅被李易叫去負責加熱結晶精鹽了,所以,現在的廚子是新來的,是袁銅的師弟。或許袁銅跟他說起了李易,所以對李易特別的熱情。不過,菜實在是不好吃,李易試吃一口後,實在難以下咽。所以李易決定自己弄一些好吃的來。環視廚房,李易發現還有一些剩下的白菜和竹筍,讓李易覺得慶幸的是,豬肉還沒有下鍋,李易從中挑出一塊五花肉,不大,也就二兩左右。拿起一顆白菜和一根筍,李易在新來廚子詫異的眼光中,飛快的作出了‘清炒白菜’和‘竹筍肉絲’。滿滿的盛了一碗飯之後,將菜堆滿碗後,捧著離開廚房,留下的一半菜肴就給廚子嚐嚐鮮吧。李易不知道的是,他離開廚房之後,廚子嚐過李易的菜肴之後,嚎啕大哭。第二天天還沒有亮就離開了‘鎮安坊’,臨走時留下話來,不學到正宗的廚藝就不回來了。李易沒有想到,自己的無心之舉讓東京汴梁在十年後多了一個著名的廚師,而當大家問他,印象最深的菜肴是什麼時,他毫不猶豫的說道‘清炒白菜’和‘竹筍炒肉絲’。安安心心的吃完自己的晚飯之後,李易從廚房拿來爐子和熬藥用的瓦罐,根據藥堂的吩咐,李易給自己熬了一大盆的藥汁。到了晚上,李易從想起,今天忘記買燈火了,又得摸黑一個晚上。子夜時分,萬籟俱寂,李易強忍著睡意,在床上盤腿坐好,開始修煉,不過這次李易修煉的是‘醫道先天功’。半個小時後,一點青光在李易身體中流轉開來,不循著任何經脈,李易的身體像是一個盛水的容器,那那一點青光就是水中的魚,不停的遊走著。初時隻是小小一點,像是灑下的魚苗,但遊走了幾個時辰,便略微的大了一些,直到清晨的到來,那一點青光才慢慢地在李易的丹田中隱去。李易靜靜的盤坐在床上,隨著青光的隱去,他的意識變得無比清晰。腦海中‘醫道先天功’的那些似是而非的功法內容,現在已經不再渾渾噩噩,而是恍惚間有幾分清楚。那些修行的法門不是文字,也不是圖案。文字圖案終歸還是為了傳遞某種信息,但在傳遞的過程中必然造成扭曲和誤解。但現在李易感覺,木牘注入自己腦海中的東西,一個個都準確明晰,就像是直接把那種信息傳遞給了自己一般,不借助任何中介,就算是目不識丁的人也可以明白過來。此時的李易除了讚歎古代道家法術的神奇之外,對於木牘上所講的東西更是無比的用心。成就先天,成仙成佛,大概是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的情結吧!隻是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自然現象被科學解釋,道家法術這種東西也就漸漸被歸於迷信,漸漸的消散在現代人的心中。李易睜開眼睛時,已經是紅霞滿天,東方欲曉。下床,李易舒舒服服的洗漱一番後,神清氣爽的走出小院,其實所謂的洗漱也就是用水漱口,用清水擦臉,這個世界沒有牙膏,沒有牙刷,隻有青鹽和木棍,毛巾是有,但是李易以前沒錢買,現在有錢卻又還來不及買。漫步在前麵的小花園裏,李易心裏想著自己未來的打算,李易現在所處的是宋神宗趙頊的時代,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製科和武舉。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於封建統治而又有才幹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於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後,殿試成為科舉製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製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而英宗治平三年,正式定為三年進行一次科舉。每年秋天在各州進行考試,就是州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就是省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殿試後分三甲放榜。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有了較大的改革。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製,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但是進士往往以聲韻為務,對明經隻強記博誦,而明經的其中義理,都認為學而無用。所以在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熙寧八年,也就是八年後,宋神宗會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但是現在王安石還沒有上任呢,不過李易也還太小,八年後剛好十六歲,所以對於預先知道會專以經義、論、策來取士的李易來說這未免不是一個機會。而且在宋代還有一個怪異的現象,就是一個沒有任何官職的白衣,隻要他才華橫溢,有寫幾首膾炙人口的絕代好詩,便可以大搖大擺的坐在官員滿座的酒席上,而官員們還要把他稱之為“白衣卿相”。現在的蘇東坡還沒有被貶至黃州,還在家鄉為老父守孝,他的許許多多著名詩詞都還沒有問世,更何況還有李清照、陸遊、辛棄疾等等一係列還沒有出生的著名詩詞作家。因此這對李易來說,如果不要臉皮,確實可以飛快的功成名就。思來想去,李易很是沒臉沒皮的覺得做一個文壇巨盜也是挺不錯的。君不見混得最不如意的柳永柳三變同學,在這個時代都能夠做到‘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還有三個名妓為了**他而爭風吃醋,看看人家,被**都那麼的有個性。所以,李易決定先將喉嚨治療好,然後到宋朝的官場混混看,至少,宋朝的官員是絕對安全的,宋太祖的‘太祖誓碑’有言“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在宋朝說不殺讀書人那是假了,宋朝殺的讀書人多了去了,但是士大夫被殺的卻是少之又少,不是不殺,而是慎殺,宋朝一般很少殺官階比較高的士人,如南宋權臣賈似道擅權誤國,最後也隻是被貶而死,北宋的權臣丁謂等等都是被貶最後死在貶途的。但是也有例外,例如嶽飛官居樞密副使,被殺於風波亭;國相韓侂胄被殺梟首,都是反例。但宋朝的士大夫的確是地位奇高,宋朝是他們最好的時代。因此,李易覺得不管怎樣都要先混一個士大夫以上的身份,免得到時候自己怎麼死的都不知道。有了決定之後,李易揣著剩下的銀子,走出鎮安坊,在離後門的不遠處,李易看到了豆漿,隻可惜沒有白糖,清清淡淡的純豆漿,也沒有油條。李易記得油條起初的名字叫做“油炸檜”,據說最早是臨安人發明的。《宋史》記載:南宋高宗紹興十一年,秦檜一夥賣國賊,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嶽飛父子。南宋軍民對此無不義憤填膺。當時在臨安風波亭附近有兩個賣早點的飲食攤販,各自抓起麵團,分別搓捏了形如秦檜和王氏的兩個麵人,絞在一起放入油鍋裏炸,並稱之為“油炸檜”。一時,買吃早點的群眾心領神會地喊起來:“吃油炸檜!吃油炸檜!”為了發泄心中憤恨,於是人們爭相仿效。從此,各地熟食攤上就出現了油條這一食品。至今,有些地方,仍有把油條稱為“油炸檜”。沒有甜豆漿,也沒有油條,李易不免有些遺憾,幸好在不遠處有包子買,花二文錢買了一分豆漿,又花五文錢買了兩個包子,早餐問題就這樣解結了。隨後,李易順著街道逛了起來,宋朝不愧是華夏文化發展到巔峰的一個朝代,李易在街上沒有走多遠,就看到一家書坊,古代的書店叫書肆。最早始於漢代。此外各朝代還有書林、書鋪、書棚、書堂、書屋、書籍鋪、書經籍鋪等名稱,它即刻書又賣書,但是在宋代以後都統稱為書坊。走進書坊,李易發現書坊內充滿墨香,原本李易認為,書籍的印刷是使用雕版印刷,沒想到人家早在二十年前就開始使用活字印刷了。這讓李易有些失望,一個賺錢的法子就這樣沒有了。在書坊中買好需要的《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用一包裹包好後,李易把書籍跨在背上走出書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