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其中一艘潛艇發現敵船之後,就立即用高頻率的潛艇無線電波向鄧裏茲報告,同時繼續監視敵人的船隊。它此時浮出海麵但與敵船保持最大的能見距離,這樣就不易被對方發覺。在監視的同時,這艘潛艇也就繼續向鄧裏茲報告敵方船隊在航向或速度上的改變,以及天氣情況和其他有關資料。

當潛艇司令部收到發現敵情的報告之後,就立即用同樣的高頻率電波通知參加“狼群”行動的其他潛艇,命令它們向那一艘潛艇靠攏,甚至連它們應該怎樣走都由司令部決定。當它們即將接近敵方船隊時,原先的那艘潛艇就會用中波無線電來和它們取得聯係。

所有潛艇都奉有嚴格的命令,必須等待全部艦隻到達後才開始攻擊。它們駛往前方的某一位置,那是預計敵方船隊在天黑之後能到達的地點,這樣它們就可以在一整夜發動攻擊。

1942年,德國潛艇返回瑟堡基地。攻擊的方法是依賴它們幾乎完全不被敵人發現的特性,通過護航艦隻的屏障線,一直溜到商船的中間,直到射程大約600碼時才發射魚雷。在這樣的距離內幾乎百發百中。當天快要亮時,潛艇立即開始停止攻擊,以最高速度在水麵上沿著船隊的同一航向向前行駛,依賴其高速度進入下一個有利位置,等到夜幕再度垂下時再作第2次攻擊,這樣一夜複一夜,直到所有的潛艇把魚雷都用完為止。

在整個作戰過程中,鄧裏茲都對部隊保持著嚴密的控製,從他的司令部中發出一連串的無線電報,指揮每一艘潛艇在每一分鍾的行動,隻在夜間攻擊時例外。在夜間,各位艦長要用自己的技巧和主動性去達到適當的射程並盡可能擊沉大量的商船。但何時開始攻擊和何時停止則都由司令部決定。

對於這種形式的攻擊,英國人基本上毫無防禦能力。在最初階段,大西洋之戰是完全靠肉眼來打的,決定勝負的問題就是要看誰先發現對方。潛艇顯然占了優勢。當時雖已有雷達,但受到巡邏飛機航程的限製,即最遠隻可以到達距機場200海裏的地區而護航艦隻則還沒有裝雷達。

英國首相丘吉爾在戰後的回憶錄中仍心有餘悸地寫道:“戰爭中,唯獨使我真正害怕的是德國潛艇的威脅!”

鄧裏茲曾憑著高度的技巧和堅定的決心來充分利用這種有利情況。部隊執行命令時事無巨細都根據他的指示和決定來辦。當然他也有失算的地方,譬如說有些魚雷設計不佳,有向深水處潛入而從目標船底下通過的情況發生。鄧裏茲不僅立即加以矯正,而且還把負責人送交軍事法庭審判。

另一方麵他也有特別好的運氣。最重要的是英國海軍的密碼幾乎全被德國海軍情報機構譯出。所以,鄧裏茲對敵情可以說是了如指掌。因此,他指揮的潛艇也就能擊中敵人而不被敵人擊中。

在1936年到1939年這3年中,鄧裏茲根據他的理論建立起德國潛艇兵種。除了經常演習以求將“狼群”戰術發展到最高效率以外,他還集中精力為這一目標設計了一種性能最佳的潛艇。對於這樣的戰爭,其理想的潛艇是艦體要盡可能小,因為愈小則愈不易為敵人所發現;而從燃料儲量來說,則希望它具有最大的續航力。因為任何與英國人之間的戰爭,德國潛艇都必須到達離基地很遠的地方去作戰。

德國的潛艇工程專家發現,隻要把排水量500噸的標準潛艇再增加17噸以加裝油槽,即可以使其航程由6200海裏增加到8850海裏。這就是以後大量生產的VⅡC型。為了適應航程較遠的戰鬥,他們還設計了740噸的潛艇,其航程為1.3萬餘海裏,這就是ⅠⅩ型,它與VⅡC型的生產比例為1:3。最後,為了真正的遠程作戰,例如在非洲的南部海域和印度洋的戰鬥,又設計了一種大型水底油輪,可以在海上為作戰用的潛艇加油。這就是XIV型潛艇,其水麵排水量為1688噸.那些潛艇艇長們稱XIV型潛艇為“奶牛”。不過直到1940年底和1941年初,這種潛艇才開始按一定數量生產。

從1935年到1939年這短短的4年時間,鄧裏茲對於德國潛艇兵種的發展,無論是在物質方麵還是在精神方麵,都是總負其責,他專心一意地投入潛艇部的建設,親自選拔和訓練人員,並把他自己的新戰術思想灌輸到他們的頭腦中,使他們樹立堅定的信心;從而湧現出一批凶狠狡詐的海上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