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B-52,又叫美國B-52“同溫層堡壘”戰略轟炸機等名,是美國波音飛機公司為美國空軍研製的亞音速遠程戰略轟炸機。
1948年提出設計方案,1952年第一架原型機首飛,1955年批生產型開始交付使用,先後發展了B-52A、B、C、D、E、F、G、H等8種型別,1962年停止生產,總共生產了744架飛機。90年代是B-52轟炸機使用的鼎盛時期,有600多架B-52各型飛機在美國戰略空軍服役,以後大多數早期型別先後退役。
現在有9B-52轟炸機5架B-52H型仍在服役,與97架B-1B和20架B-2一起共同組成美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機隊。B-52H是最後一種改進型,估計平均機齡也已達35年左右。轟炸機的正常壽命一般是30年,因此B-52已算是超期服役。B-52戰略轟炸機始於1955年開始陸續裝備美國空軍,是美國“三位一體”戰略力量的主要機種之一。
該機型自50年代開始啟用,至今已經過多次改進,目前美空軍主要裝備的是B-52H,且B-52H最有代表性,技術至少比俄羅斯轟炸機先進近10年。
機型參數
B-52機長49.05米,翼展56.39米,機高12.40米,機翼麵積371.5平方米,飛機全重221350公斤,最大載油量179430升(帶副油箱2個),即約135噸,飛機的總起飛重量221.35噸,可載彈27噸,是迄今為止美國最重的轟炸機。動力部分為八台普惠公司TF33-P-3/103渦輪風扇發動機組成,分4組分別吊裝於兩側機翼之下,台推力7720公斤力。
單采用圓角矩形截麵的細長體機身、大展弦比的後掠機翼和單垂尾的總體布局。各型別之間的外形差別不大。它的最大飛行速度1010公裏/小時(高度12200米),實用升限16800米,最大燃油航程16100公裏(不進行空中加油),續航時間22小時。
B-52的發展計劃要追溯到本世紀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當時,美軍對之的戰術技術要求是:具有洲際航程,可以高空、高速執行戰略核轟炸任務。洲際航程要求至少有10000公裏以上的續航能力;所謂高空,是要求能在12000米以上作戰;所謂高速,即1000公裏/小時左右的高亞音速,因為當時其對手蘇聯飛行速度最快的飛機是米格—17戰鬥機的最大飛行速度也就是這樣一個量級。
在這樣的技術背景下,B-52都是完全滿足設計和使用要求、可執行核轟炸任務的優秀轟炸機。具有令人望塵莫及的遠程續航能力和令人生畏的大載彈能力,由於B-52升限最高可處於地球同溫層,所以綽號“同溫層堡壘”也隨之而來,這曾經是美國的驕傲。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新型防空係統及航空裝備的不斷湧現,B-52轟炸逐漸落後。由於機體龐大,目標大,其雷達反射截麵積近100平方米。使敵方的先進地麵防空雷達和空中預警機在400至500公裏之外就能發現他們。10000米左右的飛行高度、700至800公裏/小時的慢悠悠的突防速度,以及隻能水平投彈,不善於機動的性能,使它們成了現代防空武器很容易獲取的獵物。
如果轟炸機隻能裝備中、近距空對空導彈和高射速機炮,那麼在它們尚未接近攻擊目標之前,就會被對方毫不留情的擊落;設在目標區周圍和目標區內的可打高、中、低各種空域目標的地對空導彈將使它們難逃厄運;甚至於與防空雷達聯動的那些射程可達10000米、密集部防的高射炮也會對它們造成致命的打擊。
這是在進入六七十年代以後,由於超音速截擊戰鬥機、空對空和地對空導彈、空中預警機、地麵預警雷達的迅速發展和進步,給B-52這樣的大型轟炸機所帶來的威脅。同時,使它們在戰略空軍中的主力地位,逐漸讓位於雷達反射截麵積小、能攜帶各種武器、可高速低空和超低空或高空高速突防的變後掠翼轟炸機B-1B、以及飛翼式的隱身轟炸機B-2.
高新技術的發展使B-52迅速落伍,但並沒有使它退出曆史舞台。轟炸機雖老,但仍保持著航程遠、載重量大和價格便宜等優勢。而新一代轟炸機由於成本技術等等問題,總不能完全替代B-52轟炸機。
美國利用了這些特長,加上改裝新的武器裝備,使B-52達到了一個更新的作戰層次。
升級改造
改裝新武器適應新環境。對於以高速截擊戰鬥機、早期預警機、地麵防空雷達、地對空導彈和防空高炮所構成的現代防空體係,一般轟炸機是難以突破這一屏障執行作戰任務的,那麼它能不能利用導彈武器在防空圈外就發起攻擊呢?在各種導彈迅速發展的時代,人們這樣設想是很自然的事。
事實上,美國早在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初期就已經研製出幾種射程較遠的空對地導彈,用以裝備B-52以及其它一些中程戰略轟炸機。像美國的AGM-28B“獵犬”空對地導彈,射程960公裏,飛行速度M2.2,重量4.5噸,裝核彈頭,用以裝備B-52轟炸機。
這類導彈可使B-52增加防區外的攻擊能力,但是它們體積和重量都大,飛機攜帶不方便,B-52隻能帶2枚AGM-28B,攻擊精度亦不令人滿意,生產數量不多。後來美國研製出了AGM-69型短距攻擊導彈,其尺寸和重量大大減小,重量隻有1012千克,裝核彈頭,威力相當於17萬噸TNT,飛行速度M3.0,射程160公裏。
B-52G/H可以攜帶20枚這種導彈(兩翼下掛架可帶12枚,彈艙內的旋轉掛架可帶8枚)。AGM-69導彈於1972年交付使用,共生產了1500枚,至今仍是B-52H的標準裝備,也是B-1B的標準裝備。
AGM-69的服役,大大加強了B-52的作戰能力,但光是AGM-69還不能促使B-52延期服役下去,因為它的射程隻有160公裏不能完全保證這種巨型飛機的安全。
進入80年代,美國專門為轟炸機研製的空射巡航導彈AGM-86B正式交付空軍使用,主要裝備B-52轟炸機。1981年開始交付,1982年初步形成作戰能力。AGM-86B是一種體積小、重量輕的亞音速巡航導彈。其尺寸與上述的AGM-6g短距攻擊導彈差不多,重量也類似(即1360千克),可使用相當於20萬噸TNT的核彈頭或454千克高爆炸藥的常規彈頭,攻擊力大,便於攜帶。
B-52H轟炸機可帶20枚這種導彈,其中兩翼下掛12枚,彈艙內的旋轉接架掛8枚(可連續發射)。這種導彈采用了體積小、耗油少、重量隻有幾十千克的微型渦輪風扇發動機。在它的驅動下,導彈以最小的耗油率作亞音速巡航飛行時,其最大射程可達到2500公裏。AGM-86B還采用了慣性製導,地形匹配和末端景象匹配修正技術,同時可利用衛星全球定位係統進行補充修正,使其命中精度可達到幾米以內的水平。
這種導彈雖然飛行速度比較低,但是由於其尺寸小,雷達反射截麵積不大(0.1平方米),加上可在海上或平原地帶15米以下、丘陵山區地帶100米以下的超低空飛行,敵方雷達是難捕捉到它的,且攔截困難,所以AGM-86B具有很強的突防能力。
B-52轟炸機用AGM-86B武裝起來以後,作戰能力和生存力大為提高,成為一種威懾能力不亞於新型轟炸機的武器係統。B-52轟炸機16000公裏的航程和27噸的載彈量,就意味著它可以帶20枚AGM-86B導彈、飛行到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在距離目標2000公裏以外的安全地帶向目標發起常規攻擊或核攻擊。
B-52與AGM-86B的結合,不僅使B-52轟炸機的服役周期一再延長,而且也使其後繼機B-1B和B-2的研製周期一拖再拖、采購數量一減再減。美國空軍共采購了1739枚AGM-86B導彈,除了裝備B-52H外,還將裝備B-1B和B-2轟炸機。1984年AGM-86B導彈全部采購完成,之後美國又研製出了具有隱身能力的先進空射巡航導彈AGM-129.這種導彈的突防能力更強,射程更遠,已於1991年開始交付使用。
B-52長時期以來,一直作為美國主要空中戰略威懾力量而存在著,是從冷戰年代到現代多次中、大型局部戰爭中的主要戰略打擊力量,是世界上十分著名的大型轟炸機。
B-52主要改型有:XB-52與YB-52原型機各一架。B-52A、NB-52A、B-52B、RB-52B、B-52C、B-52D、B-52E、B-52F、B-52G、B-52H。
1965年後,又對飛機結構進行加強,用來延長使用壽命並解決低空飛行時強度不足的問題。1970年後,有200架D、E、F型統統改裝成G、H型。80年代,又對G、H型進行現代化改造,導航與攻擊精度提高,生存力得到加強,壽命延長至12000飛行小時,可掛巡航導彈、反艦導彈和短距攻擊導彈。
2010年6月1日,一批美國空軍B-52H型“同溫層堡壘”戰略轟炸機從北達科他州邁諾特空軍基地飛抵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進行為期6個月的輪換部署。美國空軍公開揚言,這批B-52轟炸機就是來執行“威懾任務”的。
據美國空軍官方網站6月3日報道,負責此次任務的美國空軍第5轟炸機聯隊指揮官查爾斯帕特奧德上校對媒體稱,“第5轟炸機聯隊的任務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我們的任務既是保障,也是威懾。”帕特奧德表示,這批來自邁諾特空軍基地的轟炸機將有效阻止該地區的“侵略性行動”,保護太平洋地區盟友的安全。帕特奧德還進一步透露,“美國空軍的B-52、B-1和B-2轟炸機將輪番駐守,我猜測我們第5轟炸機聯隊將一直駐守到太平洋司令部不再需要我們為止。”
B-52戰略轟炸機作為美國轟炸機部隊中的“老兵”,一直充當著“威懾及幹預先鋒”的重要角色。一旦美國方麵認為某地區存在不穩定因素,威脅到了所謂的美國國家利益,B-52轟炸機就會奔赴前沿基地,展示實力。當前,“天安”號沉沒事件尚無定論,朝鮮半島局勢持續緊張,美軍此時向亞太地區增派威力強大的戰略轟炸機,明顯含有為盟友助威並炫耀武力的意味。
美軍向來有“喜新厭舊”的傳統,但服役近半個世紀的B-52轟炸機仍舊備受重用,這主要得益於B-52的“新功夫”。早在去年,波音公司就開始為B-52轟炸機進行“作戰網絡通信技術”升級,使其融入先進數字通訊網絡,與地麵指揮中心、地麵部隊和其他飛行平台實現信息共享。經過這番數字化升級,B-52轟炸機成了美軍“數字空軍”中的一個新亮點,信息戰實力大幅提升。在此基礎上,美國空軍又開始進一步強化B-52的“利爪”,對地攻擊能力,為其加掛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狙擊手”先進瞄準吊艙,使笨重的B-52具備了戰鬥機才擁有的激光測距和精確打擊能力。
裝備數字化通訊網絡和“狙擊手”吊艙,使B-52轟炸機能更好地應對多種威脅。B-52轟炸機原本就具備長航程、大載彈量的優點,加裝先進的瞄準吊艙後,更是成為了一種可監控大範圍地麵目標並可隨時發動打擊的“空中火力堡壘”。先進的數字通訊網絡,則可使B-52及時獲取作戰信息,對戰場狀況或突發情況做出有效反應,並為執行非傳統的情報、監視和偵察任務奠定基礎。可以預見,更多先進的B-52轟炸機將飛往亞太,威懾美國所謂的“潛在對手”。
性能指標
外形尺寸:重型轟炸機;
翼展:56.39米,機長(G、H型):49.05米,機高:(G、H型)12.40米,
機翼麵積:371.50平方米;機翼後掠角35度;
主輪距:2.41米,前主輪距:15.48米;武器艙容積:23.53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