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B-47轟炸機起源可以追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3年6月,美國陸軍航空兵一項非正式的要求,幾個飛機製造商開始研究多種噴氣式飛機,執行偵察或中程轟炸任務。
1944年12月17日,美國陸軍航空兵對噴氣式轟炸機提出正式的需求。美軍對這種轟炸機的要求是航程為5631公裏,實用升限為13725米,最大時速為885公裏。同時,北美公司、康維爾公司、波音公司和馬丁公司分別獲得單獨的合同進行第一階段的研究,分別為XB-45、XB-46、XB-47和XB-48.1945年5月德國戰敗後,波音公司的工程師在德國的航空技術研究所裏發現了後掠翼飛機圖紙和風洞實研數據等資料。於是波音公司在德國人的資料基礎是提出了機翼采用35度後掠角的方案。
XB-47的設計是一種全新設計,采用了後掠翼,機身外部機翼下吊掛6台噴氣式發動機。1946年4月,陸軍航空兵訂購兩架原型機。1947年12月17日第一架原型機首次飛行,首架原型機後來在1949年2月創造了3小時46分飛行3680公裏,平均速度977公裏/小時的紀錄,這比當時大多數戰鬥機的速度還快。1948年9月3日,首架生產型B-47投產,並於1948年10月28日訂購10架,第一架於1950年3月出廠。
由於朝鮮戰爭的爆發而引發世界緊張局勢,美國空軍急需建立一支核威懾部隊,因此加快了B-47計劃的進程。B-47於1951年夏開始裝備,並開始大量生產。當時由於交貨倉促,B-47存在諸多問題有待改進:如飛機的頂篷不安全,初期的B-47B沒有彈射椅,轟炸和導航係統不可靠,需要新型尾部防禦係統等。
B-47在1953年中期部署至海外,並在1955年徹底取代老式的B-50轟炸機。至1953年美國空軍共有8個B-47中型轟炸機聯隊,1954年有17個,到1956年底有27個。最後1架B-47E於1957年2月18日交付。到1957年2月停產,美國空軍共接受了2041架。共有1306架B-47配屬於戰略司令部,另外還有250架RB-47配屬於戰略司令部。一度有近1800架配屬戰略空軍服役。
隨著B-52、B-58進入現役開始取代B-47,B-47於1957年開始退出現役。1966年,戰略司令部的最後兩架B-47被封存,此外RB-47偵察機被U-2和SR-71所取代,於1967年退役。
B-47主要是作為一種中程轟炸機,突防至敵國土內在中高空對敵目標實施轟炸。盡管航程隻有6000多公裏,但這對美國並不是一個問題,因為B-47可以在英國、西班牙、摩洛哥、關島和阿拉斯加的基地起降。
此外,B-47還具有空中加油能力,曾創下連續飛行36小時不著陸的記錄。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中,戰略司令部展示了接到命令B-47就可以發動大規模攻擊的能力。在約兩周的時間裏,約1000架B-47E在美國本土及北冰洋地區進行不著陸、模擬攻擊的任務。
1950年代中期,由於對高空飛機探測能力增加,以及地空導彈和戰鬥機的作戰能力提高,戰略空軍司令部於1955年初要求B-47發展新型武器投放技術。於是,美空軍開始研究使用B-47執行低空轟炸任務,即采用拉起戰術,在拉起轟炸攻擊戰術行動中,B-47以低空飛向目標,突然拉起以半滾轉進入半斤鬥機動,在爬升過程中在預定點投彈。炸彈繼續以高弧度向前飛行,落到離投放點較遠處爆炸。同時機動可使飛機掉頭,並使其有足夠的時間飛到遠離爆炸處的安全地帶。這種戰術可使B-47以低空高速飛行,減少被擊中的可能性。
1955年6月的一次飛行中,1架B-47以2.6噸的過載從平飛拉起時投下了1枚2724公斤的訓練彈。在另一次訓練過程中,1架B-47以2.5噸的過載從平飛拉起時投下了1枚4017公斤的訓練彈。
結構特點
B-47氣動布局采用細長流線形機身,機翼為大後掠角上單翼,翼下吊掛六台渦輪噴氣發動機,大後掠角尾翼,平尾位置稍高,起落架采用自行車式布置。在內側發動機短艙裝有可收放的翼下輔助起落架。
機翼為懸臂式上單翼,全金屬受力蒙皮雙梁結構,蒙皮采用桁條加強。機翼平麵為梯形,機翼前緣後掠35度。機翼內側後比有開縫式襟翼,其外側後緣有副翼。副翼上有調整片。尾翼為全金屬結構,垂直安定麵和水平安定麵是雙梁結構,升降舵和方向航均有調整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