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法軍的各個兵種在這次戰鬥中沒能實現協調作戰,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法軍的步兵和騎兵都分別進行了多次輪番的攻擊,但是從沒有實施過一次聯合攻擊;
(4)在這場戰鬥的關鍵時刻,也就是決定性戰鬥打響的時候,普軍突然發動了對法軍右翼和背後的突然襲擊,這是法軍在這次戰鬥中失敗的最重要原因。
任何一個有軍事素養的人都對這樣的觀點持肯定態度,即便是道路泥濘,即便是英軍步兵作戰能力出色,如果法軍步兵主力能夠組成營縱隊的隊形在騎兵部隊發動猛烈衝擊之後,全麵投入戰鬥,那麼聯軍的堅固防線還是有可能被突破的,甚至聯軍還會被迫退到安特衛普。而且如果不是布
呂歇爾的援軍及時趕到,英軍還是有可能無法抵擋法軍的進攻。
所以我堅信,聯軍在這次戰鬥中的勝利並不能證明步騎槍火力在應對敵方指揮得當的縱隊衝擊時具有優勢。
基於以上論述,我得出如下結論。
(1)火氣的發展和完善,不可能使作戰方法發生巨大的變化。但是我要承認,如果在連縱隊中,能夠部署大批優秀射手,以此推動軍隊進行更多的設計練習,那麼對提高作戰能力將會是大有幫助的。一支軍隊中的輕騎兵團可以被分散在旅中使用,而最好的辦法還是將這些優秀的射手輪流分編到不同的連裏,如果軍隊中經常進行射擊訓練,按照上述的做法實施起來也並不困難。使用這一方法後,指揮官可以把狙擊兵團編成橫隊使用。如果從連裏抽調的射手還不足以組成橫隊,那麼還可以給每個師中再增加一個狙擊兵營的編製,以增加狙擊兵數量。
(2)威靈頓以展開的橫隊配合步騎槍的火力參加戰鬥,這樣的部署在防禦戰鬥中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在進攻敵人陣地的戰鬥中,想憑借這樣的部署取得勝利將會是非常困難的。
(3)無論火器的完善給部隊作戰帶來多麼大的優越性,突然遭遇並展開戰鬥的兩支軍隊,絕不可能一直保持相對不變的距離進行射擊,勢必會有一方向前運動並試圖攻擊另一方。
(4)和以往我所說的戰鬥勝利的關鍵原則一樣,戰鬥的勝利取決於在大戰術原則的約束下實施的巧妙機動,而這些大的戰術原則就是:善於把握作戰時機,把己方的主力部隊投入到戰場的關鍵點上,同時指揮三個兵種在以勝利為同一目的的前提下實施聯合而統一的作戰行動。
(5)上述問題我已經在《戰爭的藝術》的第四章和第五章中做了詳細的說明,我也沒有要補充的內容了。如果想要以條令的形式嚴格規定戰鬥部署按照絕對的體係實行,那將會是十分荒謬的,因為條令隻能用於規定作戰行動。
(6)在進攻的戰鬥中,勝利的關鍵要素在於:軍隊的統帥能夠鼓舞士氣,讓自己的士兵勇猛地向敵軍發動攻擊,而且還要根據地形條件、軍事對比的變化和軍隊士氣等因素適當調整作戰部署。
最後,在結束本文之前,我還想再次提醒大家注意:戰爭並不是一門
精確的科學,而是一出殘酷又充滿激情的戲劇。雖然戰鬥中隻有少得可憐
的幾條基本原則可以遵循,但是戰鬥的最後結局卻是千千萬萬、錯綜複雜的主觀和客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個關於戰鬥的真理,是我在七年前的第一個續編中提出的,而本續編可以作為第一個續編的補充。
1806年的戰略棋盤
附圖Ⅰ
北海
AD
法普
軍軍
在mi在
萊易
kh
茵
河河
mkh上上
格拉的
的i
gg基
基f
地
地m
ee
BC
法軍在美因河上的基地
法軍從美因河上的基地出發,集中在弗蘭肯山背麵的gg,然後將戰略正麵變換至hi,以求切斷普軍至易北河的交通線kk,但仍保持其自己的交通線hge。
若普軍欲從h和e之間突入,則法軍(ii)可重新占領其在萊茵河上的直的交通線mmm
附圖Ⅱ(1)
附圖Ⅱ(2)
中央作戰線示意略圖(方案)
附圖Ⅱ(3)
攻防戰鬥隊形
附圖Ⅲ
2個步兵軍的各種戰鬥線的編成附圖Ⅳ
各種戰鬥線的編成
附圖Ⅴ
1793年戰爭末期戰略行動示意略圖
附圖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