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2)(1 / 3)

我們打下嘉定的時候,按照天地會反清複明的宗旨,用的是大明國的年號。打下上海以後,跟上海義軍合並,都歸招討大元帥劉麗川統一指揮,派人水陸兩路日夜兼程趕到天京上表,歸並了太平軍,從此年號改稱太平天國三年。

過了八月中秋,吳縣知縣丁國恩帶了一支清兵來攻打嘉定。當時周立春、周秀英、徐耀和我都在嘉定。我們四個人分守四門,日夜防守。清兵人數和兵力都比我們強,還有火炮,猛攻了三天,四門紋絲兒不動,對我們一點兒辦法也沒有。

嘉定城裏的豪紳,趁我們守城期間對他們防範不嚴的疏忽,用箭射出一封密信,約定日期叫清兵攻打守軍比較少的東門、南門。到了那天,豪紳們趁我們錯眼不見,又把我們的火藥庫點著了。城上守軍見城內火起,不明就裏,沉不住氣兒,慌了手腳,無心守城。清兵趁機用全力攻進了東門和南門,在街上跟我們麵對麵打了一場白刃戰。我師傅一看雙方兵力相差太遠,命令我們撒退,由他自己斷後掩護。我們倒是安全撤出來了,可我師傅兵力單薄,陷進了重圍,身上負了六處重傷,還在拚命廝殺,東衝西撞,再也突不出來,讓清兵一把撓鉤搭住逮走了。聽說後來被丁國恩解到蘇州,在知府衙門的大堂上受盡了酷刑,最後死在鍾殿選的手上。

這次血的教訓,給我們長了一次經驗:對於豪紳惡霸,絕不能心慈手軟。不管他怎樣磕頭求饒,裝死躺下,也不能相信他們,可憐他們。他們跟官府是一個鼻子眼兒出氣的,絕不會跟我們一條心。要知道,你不殺他,他可惦著要殺你呀!

我和徐耀、周秀英帶著兩千多人,撤出了嘉定,到了上海。大元帥劉麗川封徐耀為招討將軍,封周秀英為女將軍,我當了步兵統帶。

在上海,我們堅守了一年多時間。這一年多,我們是在怎樣困難的條件下度過的,又是在怎樣困難的條件下守城的,沒有親身經曆過的人,有誰能夠想象得到呢!清兵勾結英美法三國,用洋槍洋炮向義軍一通猛轟!我們呢,手裏隻有大刀長矛,至多還有幾支土製的火槍。那時候,清兵江南大營駐守鎮江,封鎖了江麵,水陸兩路交通全都斷絕;天京的太平軍自顧不暇,一時間無法派兵來接應,上海的局麵隻能靠我們自己來維持。

我們大夥兒萬眾一心,擰成了一股繩,在劉麗川和潘起亮的指揮下,人人奮勇,個個爭先,群策群力,用誘敵深入、一鼓殲滅的辦法,把清兵和洋鬼子兵放進城裏來,一次就打死法國兵六十多人,打死打傷清兵兩千二百多人。我們被圍將近半年,彈盡糧絕,困難到燒箱籠、吃鞋底、用石頭當兵器。這時候,洋鬼子假充好人,裝出一副菩薩心腸來出麵勸降。我們想,上海縣的鄉親們舍生忘死忍饑挨餓出死力支援義軍守城,槍炮都沒有打服我們,難道能叫洋鬼子幾句話嚇倒嗎?難道能自己乖乖兒綁起手腳來去當俘虜嗎?

可是麵前的困難實在太大,逼得我們不得不決定突圍撤退。

鹹豐四年的大年三十兒半夜裏,我們兵分幾路,悄悄兒打開南門往外突圍,由徐耀、周秀英和我在後麵掩護斷後。等我們撤出一半兒人馬的時候,清兵發覺了,趁機攻進了無人防守的北門,滿街上砍殺。我和徐耀、周秀英截住了清兵,且戰且走,等到撤出南門外,卻不見了徐耀。回頭一看,徐耀還在城門裏麵和十幾個清兵大砍大殺,衝不出來。周秀英叫我帶上隊伍趕緊去追大元帥,她自己又返身衝進城裏去救徐耀。我搶著要去,她已經手舉大刀跑遠了。我一麵集合隊伍,一麵看著她快步跑進城去,掄起大刀,前殺後砍,左衝右突。她那把大刀,碰著的亡命,蹭著的喪生,殺開一條血路,引著徐耀且戰且走,看看快要殺到城門口了,忽然從後麵又湧上來四五十個清兵,把他們兩個團團圍在垓(ɡāi該)心,四周密匝匝圍了足有一百來人,水泄不通。徐耀舞動長槍,一槍一個透心兒涼,兩槍兩個見閻王。鐵羅漢變成了活金剛!周秀英掄起大刀,豎刀砍開後腦勺,橫刀連斬兩人腰,好像剁菜切年糕。我看清兵越聚越多,暗叫不好,回身又向城門撲去,弟兄們也呐喊著跟了上來。周秀英看見我又返身回去救她,怕我也被圍住,脫不開身,喊殺聲中,聽不清她說了一句什麼,隻見她騰出一隻手來,揮手示意叫我快走,不要管她,同時用她那雙明亮的大眼睛堅定地也是最後一次看了我一眼。

我們從小在一起長大,一起練武,又在一起對敵廝殺,她的每一個微笑,每一次皺眉,每一個眼色,我都能夠領會到她的意思。這是她給我的最後一句無聲的囑咐,是要我帶領弟兄們趕快投奔天京。啊!至今我都無法忘記她那雙充滿著希望和信任的大眼睛,每逢我感到走投無路的時候,一閉上雙眼,就好像看到了她那雙親切信任的大眼睛在緊緊地逼視著我,在責問我是不是已經完成了她的囑托,使我從徘徊退縮中驚醒過來,排除一切艱難險阻,繼續前進······

當時城裏的清兵一看救兵殺回來了,急忙關上了城門,等到我們衝到城門跟前,已經晚了:城門已經從裏麵下了閘,徐耀和周秀英兩個人,麵對的是四五十個綠旗兵,他們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殺不出來了。我當時手下還有幾百人,如果我們快走一步,幾百人一起衝進城門,然後關起門來打狗,是能夠殺退那四五十個綠旗兵的。至少能把徐耀和周秀英救出來。僅僅遲了一步,讓人家把城門關上了,我們的鐵羅漢,我們那位隻有十九歲的女將軍,身負重傷,倒了下去,獻出了他們年輕的生命。

劉麗川帶領的一支義軍,突圍以後到了虹橋,黑夜裏遇上了清兵。盡管大家又困又乏,又冷又餓,體力已經十分衰弱,卻都奮勇當先,拚命死戰,終於突出了重圍。不幸的是:我們的大元帥劉麗川,卻在這次戰鬥中身負重傷,倒了下去,為我們上海人,為全中國的老百姓,流盡了最後一滴鮮血。

我帶領幾百個人突出重圍以後,和潘起亮率領的一支義軍彙合,經過千難萬險,奔鎮江轉天京投入了太平軍。此後五六年中,我始終跟潘起亮在一起,帶領太平軍在江南各地與清兵作戰,跟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的湘軍和淮軍作戰。

鹹豐十一年十月,太平軍打下了寧波,建立了海關,稱為“天寧關”。潘起亮奉命以“衡天安”的爵位管理關務,我也就留在寧波,協助潘起亮辦一些事情。

第二年,清軍勾結了英法兩國的鬼子兵攻陷了寧波,我們又投到了侍王李世賢的麾下。侍王封潘起亮為“天將”,我當了步軍師帥①,統率兩千多人馬。

同治三年天京陷落以後,我們一共二十萬人馬,由侍王率領,從浙江德清縣出發,轉戰江西、福建。同治四年三月,我們正在福建永定縣塔下地方搶渡,清兵浙閩總督左宗棠的部下康國器帶兵攔截,雙方就在河上白刃肉搏。這一仗,因寡不敵眾,天將潘起亮陣亡,我也身負重傷,撤退的時候跌進河裏,讓河水衝出去好幾裏路才爬上岸來,躲在一片叢林中,暈倒了。清兵撤走以後,鄉親們找到了我,把我抬回家去救治。經過將近一年的將息休養,傷口才漸漸地平複。

①師帥太平天國的軍隊編製,完全按照《周禮》,即:五人為“伍”,由一人兼任伍長;五個“伍”編成一個“兩”,設“兩司馬”一人,共5×5+1=26人,相當於一個排;東南西北四個“兩”編成一個“卒”,設卒長一人,共4×26+1=105人,相當於一個連;五個卒編成一個“旅”,設“旅帥”一人,共5×105+1=526人,相當於一個營;前後左中右五個旅編成一個師,設“師帥”一人,共5×526+1=2631人,相當於一個團;前後左中右五個師編成一個軍,設“軍帥”一人,共5×2631+1=13156人,相當於一個師。此外當然還有非戰鬥人員各若幹不等。地方組織按規定應與軍隊相同,即每五家為一伍,一個鄉相當於一個軍,但是並沒有實現。

剛能走動,我就想去尋找太平軍。這時候太平天國遭到了慘敗,主力西撤,江南一帶已經沒有太平軍的影子;再說鄉親們看我傷口還沒有好利索,也不肯放我走。我隻好又養了幾個月,直到一切行動都正常了,鄉親們這才給我湊了幾個盤纏,打點我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