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治軍篇(4)(2 / 2)

以後,他又多次親臨南泥灣視察指導。南泥灣屯墾,當年秋天就獲得較好的收成,1942年更好。朱德首倡的"南泥灣政策"獲得成功,大大地推動了陝甘寧邊區以至各抗日根據地的大生產運動,它對於開發抗日根據地的經濟資源,打破日偽頑的經濟封鎖,減輕人民負擔,改善部隊生活,密切軍民關係,都有重要的意義。正如1942年12月12日延安《解放日報》社論所指出的:""南泥灣政策"成了屯田政策的嘉名,而這個嘉名永遠與朱總司令的名字聯在一起。"

"南泥灣政策"成了邊區建設的基本方針。1942年10月19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級幹部會議上講話指出:關於邊區建設,我們的軍隊將來要采取朱總司令提出的"南泥灣政策",開荒生產,建立工廠,減輕人民的負擔。

以"南泥灣政策"為典型的生產運動取得的直接效果是解放區軍民靠自己動手,渡過了難關。朱德以陝甘寧邊區的留守部隊為例指出:"去年把二十萬六千畝荒山變成了良田,收糧食三萬一千石;今年(指1944年---引者注)更計劃生產糧食十萬石,做到衣食住全部自給,不讓老百姓供給一粒米、一寸布和一文錢。""我們解決了軍民的衣食問題,我們也生產了相當數量的藥品和彈藥,維持抗戰到今天。"這確實是古今中外軍隊所罕見的奇跡。

"南泥灣政策"的另一直接效果是部隊建立了很大的家務。朱德後來曾談到:1940年4月18日把隊伍帶到南泥灣生產,兵非但不發餉,還要自己做吃做穿,打窯洞。不但解決了自己的問題,還供給了延安。建立了很大的家務,把南泥灣建設得賽過江南。南泥灣在曆史上是不可抹煞的。我們抓住了這個轉折點,就沒有餓死,而且建立了很大家務。"南泥灣政策"發展了紅軍打仗、籌款和做群眾工作的傳統,奠定了人民解放軍的"三隊"思想。人民解放軍的生產隊傳統主要是在大生產運動中發展起來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除打仗外,還承擔籌款和做群眾工作的任務,當時稱之為紅軍的"三大任務"。那時雖然也有生產任務,如1931年5月5日紅一方麵軍就發布過《動員部隊幫助群眾插秧耕田的命令》,但這主要是助民勞動,而不是從事解決部隊自身糧食困難的生產勞動,從性質上說,這不是一回事。部隊自己動手解決吃飯問題的生產隊作用是從抗日戰爭開始的。後來,毛澤東將軍隊的作用概括為戰鬥隊、生產隊和工作隊。"三隊"中,戰鬥隊、工作隊作用早在紅軍時期即已形成,而生產隊作用的真正形成是在抗戰中。朱德倡導的"南泥灣政策"對這一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朱德說:"背槍上戰場,荷鋤到田莊,這是八路軍光榮的傳統。"也即是人民解放軍的光榮傳統。

更重要的是,朱德是從戰略高度去推行"南泥灣政策",去進行生產運動的。他說,為什麼搞南泥灣政策呢?就是因為經濟困難,國民黨政府停止了發餉,軍隊沒有飯吃,這樣逼出來的。靠了南泥灣政策,邊區去年能夠渡過去,今年更順利,這是個戰略問題。"南泥灣政策"的成功提供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如何在物質生活極端困難又不加重人民負擔的條件下養兵的新方法、新創造。關於這,他在抗戰勝利前夕的中共七大軍事報告《論解放區戰場》中曾精辟指出:

我們在養兵方麵的新發展、新創造,就是在戰鬥和訓練的間隙,實行軍隊自己生產,解決軍隊自身的物質需要,來減輕人民的負擔。這個新創造,對於我軍有非常巨大的意義。根據邊區軍隊生產的經驗,在沒有戰爭的環境下,第一年可以達到部分自給,第二年可以達到半自給,第三年可以達到全自給。在有戰爭的地區,部隊自己生產,也可做到部分自給或半自給。首長親自動手,是發動軍隊生產的一個重要方法。軍隊自己生產之後,民眾負擔大為減輕,軍民之間更加團結,軍隊生活更加改善,部隊更加鞏固,訓練更加有效,戰鬥更加積極,並為養兵的經費開辟了無窮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