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要到處"下蛋"
毛主席的思想,就是實事求是,群眾觀點,到處撒種子,武裝群眾,采取母雞下蛋的辦法,所以革命力量發展很快。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遊擊戰爭,除了遊擊戰爭的一般特點外,還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這就是通過遊擊戰爭來發動群眾,建立武裝和政權,創造一塊又一塊根據地,造成農村包圍城市並最終奪取城市的結果。
早在井岡山時代,毛澤東就明確規定了紅軍打仗、籌款和做群眾工作三項任務,指出紅軍並不是為打仗而打仗,而是承擔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這三項任務後來發展為戰鬥隊、工作隊和生產隊的提法,一直沿用至今。"做群眾工作"一項任務,其實質就是通過軍隊去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和武裝群眾,通過軍隊去建黨建政,去建立根據地。
對農村根據地的戰略基地作用並不是一開始就為黨內許多同誌所認識的。對此,朱德深有感觸。他指出:土地革命戰爭初期,一些從黃埔軍校畢業的同誌,"當時隻有北伐戰爭的經驗,缺乏遊擊戰爭的經驗,不知道把軍隊在群眾中紮根,不知道到處"下蛋",壯大自己力量。結果,組織起來的軍隊,雖然英勇,卻容易打光"。在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上,毛澤東認識並實踐的最早。"當時毛主席就指出,要在農村建立我們的根據地。要搞根據地,就必須有軍隊,有政權,有黨組織,有群眾運動,還要有適當的地形條件。""毛主席的思想,就是實事求是,群眾觀點,到處撒種子,武裝群眾,采取母雞下蛋的辦法,所以革命力量發展很快。"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和朱德一起開辟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中央革命根據地。中央革命根據地最盛時達21個縣,900萬人口,威脅著南昌、贛州和吉安等中心城市。當中共中央在上海無法活動時,理所當然地遷到了贛南、閩西根據地,因此,這裏遂改稱為中央革命根據地。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共便將發動群眾創立根據地的拿手好戲運用到敵後戰場上去。抗戰初年,中共就采取這種到處"下蛋",到處撒種子的辦法,去創建根據地,去建立戰略支點。先是把"蛋"下到山西,向晉東北一帶發展,隨後根據形勢的變化,衝破國民黨設置的障礙,向山西四角做戰略展開,以恒山、管涔山、太行山、呂梁山為依托,建立根據地。接著又把"蛋"下到河北、山東平原地區,創立平原根據地。南方的新四軍則在大江南北到處"下蛋"。經過幾年的奮鬥,東到冀東,北到大青山,南到海南島,西到陝甘寧,到處下了"蛋",最後形成了1億人口的19塊大的戰略根據地,建立了擁有百萬大軍,200萬民兵遊擊隊的強大武裝。到處"下蛋"戰略獲得了豐碩結果。當八路軍在華北抗戰一周年的時候,朱德就指出:"在敵人後方及其翼側建立許多的支點和根據地,應當成為戰略指導中重要方針之一。中國幅員雖大,但如果不從敵人後方給他釘下許多釘子,結果,就便利於敵人的統治,使之不遭受應有的反抗。根據地的作用,在於以民眾武裝鬥爭,破壞敵人的統治,分割敵人的統治,鉗製敵人,分散敵人兵力,以便利於正規軍的反攻。小塊根據地的建立,各個根據地行動的互相呼應,可以給中國人民以指示解放鬥爭的道路,給國際同情者以更大的興奮,招來更大的援助。最後,根據地的鞏固與擴大,遊擊隊發展而為正規軍,能夠給我們日後戰略反攻以配合與準備。隻有這樣去準備戰略反攻,才能給我們總的戰略反攻以遙相呼應,使之得到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