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變遷催生新“360行”
中國有句老話,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然而,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各種新職業、新行業不斷地湧現出來。用“三百六十行”來劃分今天的職業,已經遠遠不夠了。當我們對金融分析師、保險理財師、價格鑒證師、注冊建築師、造價工程師等稱謂還感到陌生時,又有電子商務師、項目管理師等許多種新職業加入到了中國的“職業大典”中,而注冊安全工程師、ERP實施谘詢顧問、渠道經理、商品化專員等時尚職業也悄然登場。
大量新興職業的出現,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社會不斷轉型發展的必然結果,它反映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的不斷完善,社會的有序變遷。
幾年前,人們對CEO(首席執行官)這樣的詞語還非常陌生,但現在,它已經是當代職場中炙手可熱的高級職業了。在當前的中國,新的職業正以驚人的速度產生著,如首席信息主管(CIO)、執業藥師、注冊會計師、保險精算師、健身教練、心理醫生、獵頭、模特經紀人、形象設計師、證券分析師、商務策劃師、職業指導師、“閃客”、出國顧問、網站CEO等。
許多新興職業是由外資企業引進的,如品牌注冊經理、品牌管理經理、品牌推廣主管、物流經理、信息經理、質保經理、法務經理、網絡安全專家、加密專家、內聯網管理員、網上銷售經理、虛擬現實傳播主管、企業探測主管、舊雇員關係主管、員工事業發展主管、商業道德主管、企業團隊主管、市場觀潮員、獵頭……由於這些職業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層麵滿足了社會與市場的需求,因而很快在我國得到推廣與發展。毫無疑問,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尤其是我國經濟與國際逐步接軌,這樣的新職業今後還會越來越多。
除了從外企引進許多新興職業外,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科學的飛躍,也催生了不少新的行業。比如,近幾年小區建設蓬勃發展,物業管理人員群體誕生;又比如,保險業蓬勃發展,保險精算師、保險推銷員、保險理賠員等新職業則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在人們麵前。
社會的多元化也是新興職業蜂擁而出的一大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的多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傳統的經理、業務員、辦事員、科員等籠統的職業、職位已經難以滿足多元化社會的劃分需要,自然就會產生劃分更加細密的新興職業。
總的來說,目前我國的新興職業主要分為三大類:一類體現科技進步,比如,電子商務師、計算機程序員、多媒體製作人員、數控機床操作工、網絡管理員等;一類體現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後對服務的需求,比如,養老護理員、營養配餐師、社會體育指導員、心理谘詢師、職業指導員、家政服務員、茶藝師等;還有一類體現新的經濟現象,比如,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員、職業經理人、物業管理員等。
生活在不斷變化,社會在飛速發展,這種發展和變化必然淘汰掉許多舊的職業,同時催生許多新的職業。近幾年職場的發展狀況已經證實:當前就業空間大、薪酬收入高的熱門職業,絕大多數也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興職業或者是傳統職業的改良“品種”。即使有一些新興職業還僅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也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與較大的發展空間。作為職場中人,了解職場趨勢,尤其是了解新興職業的發展動向,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新興職業,是最為明智的,而且對於跟上時代步伐,獲得求職成功而言,也是很有必要的。
新職業是如何誕生的
細心的人不難發現,現在社會上許多人的謀生手段五花八門,千差萬別。有的人整天在街道“閑逛”,以發現的新鮮事情來換取新聞媒體的“報料費”,有的人長時間在網絡遊戲裏靠打裝備賺取他人的現金,有的人靠給喝醉酒的人開車養家糊口……那麼,這些新的謀生手段是不是都是我們所說的新職業呢?
新職業這一概念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新職業是指已經得到國家承認,並確定了正式名稱,製定了職業標準,建立了一整套培訓考核體係的職業。如電子商務師、人力資源管理師、心理谘詢師、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等。而廣義的新職業則包括所有新出現的謀生手段。隻要是具有相對穩定的職業性質、相對固定的職業形式、相對可靠的職業收入,同時又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與倫理道德的職業,便可以認定為新職業。如短信寫手、職業遊戲玩家、“閃客”、美甲師、新聞線人等。這些職業由於出現時間太短,或者由於從業人員不多,或者由於標準製定困難尚未正式列入國家承認的職業係列,自然也就缺乏相應的職業標準與培訓考核體係。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其中的大多數職業都將陸續得到國家的確認。因此,本書所介紹的新職業是廣義的新職業,隻是對得到國家承認的新職業介紹得相對詳細一些。
我國職業劃分的發展經曆了崗位、工種和職業三個階段。最早的崗位劃分是企業根據勞動組織或生產需要來劃定的,崗位的數量多得無法統計;工種劃分是根據生產勞動的性質或工藝技術的特點來劃分的,帶有明顯的行業性質;職業的劃分和歸類則是麵向全社會對勞動者所從事的工作進行劃分,更看重勞動者的社會性。對此,有關專家稱:我國職業劃分的發展軌跡直接體現的是整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國家界定各種事物的標準有專門的機構——國家標準委員會。但是,職業標準的界定因為涉及更多的人的因素,比其他的標準界定複雜得多,所以仍然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牽頭聯合各部門共同界定。
職業有成長、衰落的生命周期。一個新職業出現之後,往往需要一個成長過程。新職業如果想得到認可與發展,必須具備五大特征:目的性,即職業活動以獲得現金或實物等報酬為目的;社會性,即職業是從業人員在特定社會生活環境中所從事的一種與其他社會成員相互關聯、相互服務的社會活動;穩定性,即職業在一定的曆史時期內形成,具有較長生命周期;規範性,即職業活動必須符合國家法律和社會道德規範;群體性,即職業必須具有一定的從業人數。
因此,並不是所有的謀生手段都能馬上被國家界定為新職業。隻有新的謀生手段具備了以上五個特征,國家才可能將其列為新的職業。當新的職業被界定後就需要製定新的職業標準。製定職業標準能夠使雇傭雙方受益:企業可以掌握針對新職業的用人標準,從事此職業的人也可以了解自己在從事的職業裏處於何種水平。
目前,我國新職業標準製定的整個過程要經過五個階段:成立國家職業標準製定專家工作組、開展職業調查和職業分析、召開職業標準製定工作研討會、編寫國家職業標準初稿、發布職業標準。
國家職業標準製定專家工作組的成員構成決定了標準製定的權威性。據業內人士介紹,專家工作組由7~15名專家組成,所有程序的擬定,必須經過方法專家、內容專家和實際工作專家共同認定。(方法專家由熟悉《國家職業標準製定技術規程》和熟悉標準製定方法的專家擔任;內容專家由較長時間從事該職業理論研究和教育工作的專家擔任;實際工作專家由較長時間從事該職業活動的管理或操作人員擔任。)隻有開展職業調查和充分的職業分析,才能保障未來標準出台的科學性。為了保證科學性,工作組成員或者是專家組聘請的提供專門工作的機構,將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全麵而具體的調查。調查的內容包括:了解該職業的活動目標,工作領域內的發展狀況,從業人群的數量、層次、薪酬水平和社會地位等。調查結束後,專家工作組將在調查獲得的資料基礎上進行職業分析,為標準的製定做好前期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