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待製定的發展戰略(三)(3 / 3)

(4)環保運動由呼籲轉入尋求解決的辦法。環保主義者知道,他們必須轉變角色,從單純警告人們天要塌了變為告訴人們,麵對這種情況人們能做什麼。

(5)生態先鋒將引人注目。據美國《未來學家》雜誌1998年5月號報道,一類誌在解決各種環境問題的新型個人主義者——生態先鋒正在美國大地上湧現。在城市和農村,生態革新者正在為人類生活的各方麵創造模式,這些方麵包括合理伐木、種地、製造商品、蓋房以及建設交通係統、發電、物質再利用、減少廢物以及在盡量減少對環境破壞的同時設計出可持續發展的社區。

生態先鋒是現代探路者,他們為我們畫出通往可持續未來的特殊地圖。他們正在設法扭轉日益加快的破壞環境的步伐,盡管他們幾乎得不到外界的任何鼓勵。他們是實幹家而非空談家,注重實際而又目光長遠;他們正在腳踏實地,將可持續未來變成現實;他們願意身體力行,親自實驗解決問題的種種新方法,雖然這些方法常常是不完善的。

(6)給生態環境定價。可持續發展需要我們改變給商品或服務定價的方式,把生態成本(生態方麵的耗費)計入其中。世界經濟以國民生產總值(GNP)和國內生產總值(GDP)之類的經濟指標為基礎,以森林為例,這種指標認為林木隻有在砍倒鋸成木材後才有價值。這些度量工具存在缺陷。說到底,森林不計成本地為我們提供了眾多生態方麵的無價之寶。森林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延緩全球變暖;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起到地球之肺的作用;將大量水保留在土壤中,因此避免洪災,防止水土流失,調節溫度,為紛繁多樣的物種提供生息地。所有這些功能都極為寶貴,或者說一旦森林被砍伐,這些功能沒有別的東西能取代,然而這些生態方麵的好處在人類的帳目上沒有任何體現。

(7)征環境稅。用環境稅部分取代收入稅,從而實現“價格領域裏的撥亂反正”已經成了一句戰鬥口號,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對破壞環境的做法課稅比對收入課稅更有意義。這種課稅反過來會對製造業者施加壓力,迫使他們改變生產和分銷過程,從而減少他們對自然的破壞。

(8)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據美國《未來學家》1998年4月號文章報道,過去30年裏,美國有成千上萬的城裏人離開都市,來到鄉下,希望憑著一小塊土地,過上可持續的生活。這些個人或群體實際上是在進行一種社會實驗,其目的是遠離主流的消費群體,確立對生態負責的生活方式。

據最近的一項民意調查稱,北美地區有相當多的人願意有生態上可持續的生活方式。1993年羅珀調查所的一項調查表明,美國1/7的人口(約3600萬)是“堅定的生態保護者”——他們不僅支持環保運動,而且身體力行,例如參加回收和分揀垃圾、抵製不可生物降解的肥皂以及就環保事務給政治家寫請願信等活動。

可持續生活方式最明顯的特點是,人們不再把物欲的膨脹作為得到精神滿足的主要手段。正是這種思想境界,使得回歸鄉土者從逃避現實的弱者,成為追求生態可持續生活的典範。使他們心馳神往的是返樸歸真的農耕生活,而不是對地位、權力和財富的攫取。

可持續生活的實現,將取決於兩股相互影響的力量。其一是普通民眾,他們必須認識到,人類眼前和永久的安康,取決於人們相互關係的質量,而不是占有物質的數量;其二是政府的決策者,他們必須通過立法取消對破壞生態者的政府補貼。與此同時,決策者還必須獎勵安妮·施瓦茨這樣的理想主義者,並為這些未雨綢繆的人們提供便利。

(9)生態工業園區。在21世紀,節約資源、減少汙染、提高效率的生態工業園區將深受歡迎。據美國《未來學家》雙月刊1998年1—2月號報道,目前全世界已有幾個試驗型生態工業園區問世,在這些園區中,一組公司將彼此的廢物當作自己生產過程的原料使用。丹麥的凱隆堡已經成為這類行業協同增效作用的樣板。發電廠燒煉油廠排出的廢氣。煉油廠則與其他公司共享冷卻用水,從而使總體用水量減少了約25%。生產水泥和負責道路填土的公司使用電廠燒煤後的副產品,而電廠的滌氣器則生產護牆板所用的石膏。電廠的富餘蒸汽為一個漁場、附近的公司以及鎮上的許多家庭供熱。

美國得克薩斯布朗斯韋爾的規劃者正在開發一個得到美國商業部16.8萬美元撥款的園區。正在開發中的其他園區還有弗吉尼亞的開普查爾斯以及馬裏蘭州的巴爾的摩。

(10)物種滅絕。如果不挽救世界的種子庫,而使它們變成“種子墓”,未來也許將發生饑荒。由於缺乏知識或者沒有合適的貯藏設備,1950年以前引進美國的種子樣本中已有90%喪失。結果,一旦目前的農作物遭到新病蟲害的侵襲,農民培育新作物所需的遺傳資源就沒有以前多了。

(11)尋找水源。21世紀初期的新建設項目將側重於解決供水問題。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將建造使用礦物燃料的海水淡化廠。而在許多島嶼以及像加州聖巴巴拉這樣的重要地點,將建造另外一些規模較小的海水淡化設施。在中東,將開鑿一條運河,以便從地中海或紅海把海水引向約旦穀地新建的一個海水淡化廠。有關“和平之水管道”的籌備工作在繼續——該管道將把土耳其的淡水運送到以色列、黎巴嫩、約旦以及阿拉伯灣國家。在利比亞,“大人工河工程”的延伸部分將造福新的地區。這項工程旨在把水從撒哈拉沙漠地下的蓄水層中抽上來,並通過溝渠運送到沿海地區。

(12)尋找新能源。在2000年至2010年間,新油田的開發將提供更多的礦物燃料。其中開采最活躍的地區包括巴布亞新幾內亞和亞洲南部。一些地區將通過海底電纜從遙遠的地方獲得新的能源供應。在替代能源開發方麵將出現重大進展,從而導致許多在經濟上可行的裝置出現。向偏遠地區提供無線能源的市場將迅速擴大。太陽能和燃料電池的前景最為廣闊。氫作為一種新燃料的優點也將得到認識。

在2050年前後,隨著石油資源的枯竭,非礦物係資源的比重將增大。100年以後,除太陽能之外,包括風力在內的可再生能源將占整個能源供應量的30%左右,其餘的60%是核能和生物能,煤炭占10%。1000千瓦級的宇宙太陽能發電站將通過電磁波向地麵輸送電力。作為城市內部和運輸用的能源來說,通過來自太陽能發電的電力電解水而得到氫的太陽能-氫係統將成為主流之一,並滿足城市對電力和熱能的需求。

(13)清理核廢料。為了清理核場所和拆除過時的核電站,將會出現投資昂貴的大型項目:在俄羅斯,清理切爾諾貝利以及其他核場所的開支估計為500億美元;關閉和清理美國的核武器工廠預計需要耗資350億美元;日本將麵臨估計為80億美元的支出,以便對37個核電站的廢料進行處理。這隻是一個永遠不會結束的清理計劃的開始。21世紀的頭10年,大約有50個核電站將被淘汰,並且必須拆除。

(14)對環境問題的全球性承諾。人類將對阻止因溫室效應帶來的全球變暖、清除有毒廢料、保護雨林以及恢複被破壞環境等發出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承諾。大規模的全球性植樹計劃將得到實施,以便改善大氣層和生成生物產品。在所有的政府級別上,私營企業將獲得承包合同,以恢複廣袤的熱帶雨林以及被伐光樹木的林地。其他計劃將著眼於拯救幹涸的無樹草原、被摧毀的珊瑚礁以及被毀壞的離岸沙島和海濱。集開發商和生態學家的專門技術於一身的獨特的企業單位將履行這些重要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