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知識經濟序曲(七)(3 / 3)

由於資本投資增加,因此重視把知識和尖端技術納入資本品的再生力量。美國是第一個認識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重要性的國家。美國企業花費大約1300億美元用於工業機械,但是,一年除了花數百億美元用於軟件和係統開發外,還花2200多億美元用於計算機和通信的硬件。

宏觀調控在美國新經濟的興起中非常有效。引起這種投資基金流動的一個原因是聯邦赤字消除,在90年代初,聯邦赤字達到2900億美元,當時在美國信貸市場上籌集的每10美元中的6美元是財政部借的。現在,財政出現盈餘,看來很可能繼續下去。赤字的時代過去了,當然,這得益於冷戰結束後軍費開支減少。

除了財政政策出現這種明顯的轉折外,還對聯邦儲備委員會的現行政策給予信任,這成為防止通貨膨脹的一個因素。聯邦儲備委員會實際上以4%的實際利率抑製了通貨膨脹。在近幾年,利率保持穩定或有所提高,貨幣政策實際上收緊了,而通貨膨脹率繼續下降,美元對其他貨幣升值。

美國由於實施這種無通貨膨脹的財政和貨幣政策而正取得50年來的最佳政治氣氛帶來的好處。這裏的結構因素是人口統計數據——現在退休的和在今後幾十年將退休的人口比例日益上升。老年人和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正在迫使政府聽取他們對通貨膨脹的擔憂。隨著大約7000萬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臨近退休,他們把積蓄投入共同投資基金和其他形式的股票,決心保護這些積蓄不受通貨膨脹的影響。他們希望美元保持穩定,這在政治上要比要求為青年人創造就業機會的壓力更重要。

公共政策通過取消管製條例也大大加劇了競爭並降低了通貨膨脹率——這個趨勢不大可能逆轉。今天,石油、天然氣、運輸、鐵路、航空和電信等公司必須進行競爭,否則就生存不下去。鋼鐵、紡織和汽車工業現在不再受到關稅和“自願”配額的充分保護了。連農業也麵臨取消管製。

(四)新經濟引起的爭論

美國《福布斯》雙周刊1998年6月1日一期發表《福布斯環球》雜誌出版商多明戈·卡瓦洛的文章。這一題為《當心因持悲觀態度而真的出現悲觀的結果》的文章提出這樣的疑問:企業家和投資者應該怎樣看待美國經濟?當他們看到泡沫越積越多時,賣空是正確的嗎?或者說,當他們講到能增長而不引起通貨膨脹並能維持高得多的資產價格這樣一種新經濟時,買空是正確的嗎?

如果新經濟確實存在,那就沒有什麼理由擔心過熱,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艾倫·格林斯潘及其在聯邦儲備委員會的同事也沒有必要在近期緊縮貸款以防止通貨膨脹或者加強美元。沒有通貨膨脹的增長將繼續成為人們談論的中心問題。

支持新經濟理論的人(幾乎都是企業家和供應學派的經濟學家)提出,全球化、麵向市場的改革和技術革命帶來了更高的競爭力和極高的(人們估計不足的)生產率。如果他們的說法正確,那麼不引起通貨膨脹的經濟增長至少可以比以前高一個百分點。

批評新經濟理論的人(多數是其他經濟學家)聲稱,我們麵對的是一種暫時的現象。這些批評者承認管理有方的經濟現在可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而不引起通貨膨脹,但他們也說,不引起通貨膨脹的就業增長正在接近最高限度:工資的增長速度不久就會開始超過生產率的提高。他們說,當然,這會引起通貨膨脹。

多數經濟學家持這種觀點。大多數經濟預測者不相信新經濟模式。對1998年一致的預測是多數國家增長加快,同時通貨膨脹率提高。當然,主流派的經濟學家也預測過1997年通貨膨脹率會提高,結果被多數經合組織國家的情況證明是錯誤的。

就像在任何有關經濟的辯論中那樣,哪一方都不是全對。雖然經濟現在確實能在不引起通貨膨脹的情況下較快增長,但資產價格也確實不能無限高漲。的確,最後很可能證明新經濟隻是一時的現象,如果不考慮正確的政策的話。

該文章認為,有三種促進和延長新經濟的途徑。第一條途徑是允許國際自由遷移——勞動力自由流動可以抑製工資上升的壓力。遺憾的是,多數政府今天並不接受這種自由流動。

第二條途徑是仿效新西蘭、英國、美國、智利、甚至阿根廷的做法,這些國家增長加快了,而通貨膨脹幾乎為零。它們是怎樣做到的?通過取消政府管製、私有化、開放經濟和使國內勞動力市場更加靈活。這些改革要求強有力的政治領導,在短期內是痛苦的,但是從長遠的好處看是值得的。

第三條途徑是執行限製較少的貨幣政策並伴之以穩健的財政政策,即平衡預算。

歐洲和日本在新經濟中落後並不是偶然的:前者限製勞動力市場,後者缺乏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