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知識經濟序曲(六)(1 / 3)

五、美國的奇跡:新經濟

(一)“冷戰”後美國科技政策大調整

進入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進入快速增長期。英國《金融時報》1998年3月31日發表文章認為,自1991年4月份開始至1998年第二季度末,美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成為美國本世紀第三個最長的增長期。這期間,美國失業率是24年來最低的;通脹率是30年來最低的,而且仍在下降;股市在過去3年創造的財富比在前30年創造的財富還多。很多專家認為美國出現新經濟,即知識經濟。美國《外交》雙月刊1998年5—6月號發表題為《第二個美國世紀》的文章認為,美國經濟持續增長已經8年。這超越了過去幾十年裏的“德國奇跡”和“日本奇跡”,並認為美國經濟中該增長的都增長了。很多專家把美國的這一經濟奇跡歸功於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市場全球化浪潮,而這兩大特點是“冷戰”結束後日益顯現的。

美國克林頓總統1998年5月4日在接受《華爾街日報》和全國廣播公司有線電視台記者的聯合采訪時說,技術成就以及全球化的進一步加強可能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商業周期,從而抑製了通貨膨脹並使經濟持續增長。現代技術使“生產率高於我們所能精確計算的水平”,商業全球化以及美國“相對開放的經濟”正抑製通貨膨脹,80年代各公司作出的“艱辛的”調整正帶來好處。

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國作為世界第一科技大國的絕對優勢日益受到日本和歐洲的嚴峻挑戰,美國在許多民用高技術產品上已落在他國之後,美國綜合國力相對下降,經濟亟待振興,而隨著冷戰的結束,軍事刺激經濟的手段已經過時,民用科技成為刺激經濟複蘇的重要因素。

1993年美國克林頓政府上台後,對科技政策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們一方麵維持對基礎科學的傳統投資,另一方麵更加重視高技術開發,特別是重視有商業前景的民用高技術開發。推動美國經濟實行技術革新,以高技術研究和電子基礎設施支持美國的工業,從而加強美國在全球民用市場上的競爭力,是新政府科技政策的核心。克林頓是迄今曆屆美國總統中率先把技術競爭力提到政府議事日程上的第一位總統。與前幾任主張依靠市場經濟自我調節功能的政策不同,克林頓更強調政府在科技發展中所起的作用。

首先,科研投資重心由軍轉民。1993年,美聯邦政府研究和開發費用中的大約60%用於軍事研究,40%用於非軍事研究,明顯側重於軍事科研。為此,美國政府積極調整政策,到1998年已使民用科技投資成為多數。

其次,進一步促進科研成果的商品化。新政府強調加速發展包括信息高速公路的通用型關鍵性技術。另外,新政府謀求產、官、學更密切的夥伴關係,並為此擬定了大小公司兼顧、官民並舉的措施,包括鼓勵中小企業進行風險投資並幫助它們獲得國家實驗室的成果,鼓勵大公司、大企業合作開發;加快技術推廣服務,增加小企業技術革新經費,並把小企業對先進技術長期投資的資本收益稅減少一半。

第三,重視教育和職業培訓。美國政府不但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和師資水平,而且著力培養年輕人在變化無常的經濟環境中生存所需的技藝。

由於美國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具有很大優勢,當它甩掉軍事科研的沉重包袱後,它就會呈現出加速發展的勢頭。日本《世界經濟評論》月刊1998年3月號發表日本中央大學綜合政策係教授阪本正弘的《美國戲劇性的複蘇和今後的國際體係》指出,在冷戰過後大約10年的時間裏,美國的安全保障顯示出卓越的成效,經濟得到恢複與發展,甚至在文化方麵也更有自信心。冷戰後美國的軍費大幅度減少。從80年代末來看,它實際削減了近1000億美元的軍費開支。

該文章認為,如今的美國與英國打敗拿破侖後所處的一極統治的狀況很相似。美國有可能以強大的國力作後盾,在削減國際負擔的同時,保持對國際事務的幹預,有可能動員國際組織,憑借威信實施其政策。但是,由於本身國力強大,美國仍會表現出依靠武力的姿態。

進入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恢複了強大的活力。政府重建了財政,在產業和企業的重組方麵取得了成果,順應了信息化和國際化的潮流,使經濟充滿了活力。這種變革可追溯到80年代。當時的裏根總統認為,戰後的聯邦政府實施的福利和保護少數人利益的政策導致財政開支過於龐大,阻礙了經濟、社會效率的提高,因此主張建立小政府,並采取削減財政支出、減稅和放寬限製等措施,為恢複經濟活力和重建財政開了好頭。

美國經濟之所以恢複活力,首先得益於財政的重建。近幾年美國聯邦財政能夠保持平衡,主要歸功於以下幾個方麵:第一,各項開支得到了限製。第二,“冷戰”的結束使得美國能夠大幅度削減軍費。第三,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稅收也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