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軍事人物(6)(3 / 3)

秦世傑(1920~1985)子長縣瓦窯堡鎮秦家塌村人。民國二十四年(1935)十一月參加革命,先後在中共中央辦事處,後方政治部,子長縣、誌丹縣、甘肅省慶陽縣紅軍學校(後改教導師宣傳隊)任通信員、宣傳隊分隊長、隊長等職。民國二十六年(1937)八月起,任八路軍隴東辦事處宣傳隊分隊長,延安留守兵團政治部宣傳隊(峰火劇團)分隊長、政治幹事。民國二十八年(1939)九月起,任延安留守兵團烽火劇團第二隊指導員、陝甘寧邊區警衛團宣傳隊隊長、警備第3旅宣傳隊歌舞話劇隊隊長。民國三十四年(1945)十二月起,任冀東軍區文工團遼西縱隊指導員、宣傳隊隊長,冀東十二軍分區衛生處總支部書記兼衛生所指導員、教導大隊教導員、供給處副政委,警備一團政治處副主任,國防師第629團宣傳股股長,補訓第2師第6團政治處副主任,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交警團政治處副主任。

1949年12月起,曆任重慶市公安局人事處宣教科科長、第十分局局長,重慶市公安局政保處處長、副局長,重慶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等職。

1983年1月離休。

劉明山(1911~1988)子長縣李家岔鎮馬圈坪村人。民國二十二年(1933)一月參加遊擊隊,二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任隊長、政治指導員。

民國二十三年(1934)初在謝子長領導下重建了陝北紅軍第1支隊,建立了以李家岔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曆任陝北紅軍第1支隊經濟員、第1總隊政委、紅15軍團第241團團長。參加和指揮了景武塌戰鬥、勞山戰役。民國二十五年(1936)二月到紅軍大學學習,畢業後,曆任神木特區獨立團團長、神府特區總指揮部副總指揮,率部在府穀、橫山、米脂等地開展遊擊鬥爭,開辟革命根據地,擴大紅軍在群眾中的影響,配合紅軍主力作戰。民國二十七年(1938)一月,進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畢業後任子長縣保安大隊大隊長。抗戰勝利後赴隴東工作,先後任陝甘寧邊區隴東分區第2團團長、慶陽縣保安大隊大隊長、曲環總指揮部總指揮、慶陽軍分區司令員。民國三十六年(1947)春,配合王震率領的西北野戰軍第2縱隊擊退了馬鴻逵、馬步芳部對邊區的侵犯,收複了部分解放區。隨後,參加和領導了邊區剿匪和改造俘虜的工作,為開辟新區和隴東地區的武裝鬥爭作出了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北第二航空預科總隊總隊長。1952年9月~1958年12月,任陝西省軍區安康軍分區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8月被授予二級紅星勳章。

張生華(1918~1988)子長縣楊家園則鎮柳家坪村人。民國二十三年(1934)十一月參加革命,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曆任紅27軍第1團2連、紅26軍第3大隊戰士,紅15軍團第78師3營副班長,八路軍第115師第688團1營3連、第689團3營12連班長,八路軍第689團特務連副指導員、第2營特派員,八路軍教導營特派員,新四軍第6支隊第3團、第18團鋤奸股股長,淮北路西運城中區模範營教導員,新四軍第4師第11旅31團鋤奸股股長、第11旅鋤奸科副科長,淮北軍分區鋤奸科副科長,淮北軍分區泗陽縣支隊政治處主任,華中野戰軍第9縱5師組織科科長,師教導大隊政委,第21軍第62師185團副政委,第7兵團特務團政委,杭州市警察縱隊政委、黨委書記。1950年3月任浙江省公安廳一處副處長,10月任台州專署公安處處長。1951年6月起,任浙江省公安廳二處處長,公安廳副廳長、黨組副書記。1955年4月任浙江省司法廳副廳長、黨組書記。1957年8月起,任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1967年因“文化大革命”被審查,“文化大革命”後任浙江省公安廳顧問(副部級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