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窯堡會議舊址位於瓦窯堡下河灘,為民國二十四年(1935)十二月十七至二十五日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的政治會議舊址。出席會議的有張聞天、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博古、王稼祥等,會議通過《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和《關於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院落坐西向東,占地麵積441平方米,一排五孔窯洞,北起第三孔窯洞為會議室,現陳設的長條木凳、四方木桌等物件均為1967年依原樣仿製而成。1996年,被陝西省省委、省政府確立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羊馬河戰役遺址位於子長縣城瓦窯堡西南部新莊庫、閻家溝以西山地,距縣城10公裏。民國三十六年(1947)四月十三日至四月十四日,西北野戰軍第1縱隊和新編第4旅在此全殲胡宗南軍隊第15師135旅4700餘人,代旅長麥宗禹、第404團團長成耀煌、第405團團長陳簡鈞被生俘。
1991年,戰役遺址被國防大學確立為國防教育基地,每年進行現場教學。
第三節人民防空
一、組織機構
1965年,子長縣縣委整頓全縣戰備辦公室成立防空委員會,縣委書記任總指揮,各公社成立3~5個戰備、防空指揮小組。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機構癱瘓。1969年9月恢複,改稱“子長縣人民防空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1971年1月,子長縣革命委員會撤銷人民防空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成立子長縣戰備訓練辦公室。1972年7月,改為子長縣戰備辦公室。同年,成立子長縣民兵、人民防空、城市防空領導小組,下設民兵指揮部及人防辦公室。1979年3月,子長縣將民兵、人民防空、城市防空領導小組改為子長縣人民防空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1981年,人民防空領導小組撤銷,改稱為子長縣人民防空委員會。1982年3月,根據省政府、省軍區通知,人民防空業務交由縣人民武裝部辦理。1985年,人民防空工作由縣人民武裝部交縣政府辦公室辦理。
二、人防宣傳
1969年,毛澤東提出“提高警惕,保衛祖國,要準備打仗”和“深挖洞,廣積糧”的戰略思想,子長縣成立了戰備辦公室,在全民普及防空知識。舉辦防空和“三防”(防原子、防化學、防細菌)知識掛圖展覽,防空知識戰備幻燈教育,在全縣居民中普及“三防”知識。縣社兩級舉辦“三防”救護戰備衛生會議訓練班,社隊組織農建軍訓,接受“三防”“四會”
(會包紮、會止血、會固定、會搬運)知識教育。同時,組建“三搶三防”
隊伍(搶救傷員、搶修工事、搶運物資,防原子、防化學、防細菌)、通訊報警分隊、治安糾察分隊、對空射擊分隊。對民兵進行防空、疏散、隱蔽、搶救和守護反擊演習訓練,針對不同地域、不同專業的基幹民兵實行分類訓練。
1978年,民兵訓練把“三防”知識訓練作為專業技術納入重點訓練,1980年歸入步兵訓練主要科目。1983年,民兵步兵訓練代替了“三防”訓練。
三、人防工程
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為適應戰爭需要,城鄉普遍修築防空工事。城關修築地道14條,長度863米;坑道71條,長度2755米;防空壕(洞)7處,長度553米;地下室6處,麵積140平方米;加固原有工事8處,麵積400平方米。各公社和生產大隊挖防空洞1~2處。由於質量低劣和年久失修,今多報廢。進入80年代以後,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子長縣人防工程建設采取平戰結合的方針,主要利用民用建築,積極修建防空地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