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勵士第六(3 / 3)

【評析】

兩軍對陣,軍隊的士氣是否高漲是奪取戰鬥勝利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吳起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吳起作為戰國初期的軍事家,認識到軍隊打勝仗不能靠嚴格的懲罰,而是靠激勵。他認為作為一國的君主,必須做到“樂聞、樂戰、樂死”,才能取得民眾的信任,才是取得戰爭勝利的依靠,因此吳起非常重視“獎勵有功”,不但對活著的立功人員“論功行賞”,親自“頒賜有功者父母妻子於廟門外,亦以功為差”,而且對為國捐軀的死難士兵也厚愛有加,“歲遣使者勞賜其父母,著不忘於心”。

吳起的“論功行賞”的做法,在魏國形成了這樣一種認識:一人立功,全家榮耀。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極大地刺激了無功人員,全軍上下便形成了“人人爭立功、人人爭榮耀”的風尚。吳起不但重視“獎勵有功”,更重視“激勵無功”,他要求全軍士兵都要有一股“亡命之徒”的氣勢,做到“一人投命,足懼千夫”,在作戰中他要求士兵“諸吏士當從受敵。車騎與徒,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功”,這其實是對士兵最好的激勵,士兵都想立功受獎,都想獲得榮耀,那麼你唯一的辦法就是奮勇殺敵,破敵不是立功的表現,關鍵看你在戰鬥中的表現如何。士兵繳獲的戰利品越多,表明你作戰越英勇,受到的獎勵就越高,在這樣的激勵下,士氣自然高漲,士兵當然是舍生忘死、英勇作戰了。在與秦軍的戰鬥中,吳起率領的魏兵,以少勝多,大破秦軍,以實戰證明了自己的勵士原則和思想。

【戰例】

巨鹿之戰

項梁是秦末農民起義軍著名的首領之一,是項羽的叔父。陳勝死後,項梁聽從軍師範增之計,立楚懷王之孫為王,仍稱楚懷王,楚懷王封項梁為武信君。在與秦將的戰鬥中,項梁打敗了秦朝大將章邯,連連得勝。項梁不免驕傲起來,認為秦軍不過如此而已,沒有什麼了不起,對秦軍也放鬆了警惕。不料章邯重新布置了兵力,趁項梁不備,突然發起反擊,項梁措手不及,戰敗身死。項羽、劉邦隻好退守彭城。

公元前207年,章邯打敗項梁後,認為楚軍已經元氣大傷,暫時放棄了對楚軍的進攻,帶領秦軍北上去攻打趙國,弱小的趙國不堪一擊,章邯很快就攻下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歇隻得逃到巨鹿。章邯派秦將王離包圍了巨鹿,自己帶領秦軍駐紮在巨鹿以南的棘原,並在棘原和巨鹿之間修築了一條糧道,為王離軍隊運送糧草。趙國被圍,趙王歇立即派人向楚懷王求救。楚懷王聽從了老臣的建議,派劉邦攻打鹹陽,另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帶領20萬大軍到巨鹿去解趙國之圍。

宋義和項羽帶領秦軍趕到了安陽,項羽建議立即出擊,與趙軍裏應外合,擊退秦軍。但是宋義貪生怕死,聽說秦軍兵馬眾多,聲勢浩大,不敢與秦軍交戰,主張按兵不動,想讓秦軍消耗掉一部分兵力,再去進攻。於是宋義命令楚軍停止前進,按兵不動,秦軍在安陽一住就是46天。項羽急了,對宋義說:“秦軍包圍巨鹿,形勢緊急,咱們應該趕快渡河,和趙軍裏外夾擊,一定能夠打敗秦軍。”宋義卻說:“還是等秦軍和趙軍決戰以後再說。”同時下令:“將士中如有不服從指揮的,就要按軍法砍頭論處!”項羽氣憤不已。這時北方已經臨近冬季,天氣寒冷,連日下著大雨。楚軍軍糧接濟不上,士兵們饑寒交迫,一時間怨聲載道。但是宋義仍然整天飲酒作樂,不思戰事。第二天,項羽趁朝會的時候,一怒之下拔出劍來殺了宋義。楚軍將士們大多是項梁的老部下,再加上宋義在軍中本沒有太高的威望,大家見項羽把宋義殺了,都表示願意聽項羽指揮。

項羽把宋義被殺的事派人報告了楚懷王。楚懷王雖然很不滿,也隻好封項羽為上將軍,命他統領軍隊向北進發。當時戰爭形勢十分危急,趙將陳餘的5000兵馬全部陣亡,齊、燕的軍隊懾於秦軍的氣勢,不敢應戰。而秦將王離率20萬人將巨鹿圍困,章邯率20萬大軍駐紮在巨鹿以南的棘原,並通過兩側築有土牆的通道為王離軍提供糧草。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項羽果斷地派將領率軍兩萬渡過漳水,切斷了敵人的通道,並斷絕了章邯與王離的聯係。項羽決定立即率領全部楚軍渡河與秦軍決戰,為了激勵將士的鬥誌,項羽下令全軍每人隻攜帶三天的口糧,把部隊用來做飯的鍋都砸碎,把渡河的船隻全部鑿沉,以破釜沉舟之勢與秦軍決一死戰。這就是“破釜沉舟”的典故。項羽激勵將士們說:“這次戰鬥,我們是有進無退,一定要在三天之內把秦軍擊退。”

在項羽的激勵與鼓舞下,楚軍將士士氣大振,戰鬥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將士們把把王離的軍隊包圍起來,將生死置之度外,奮勇殺敵,楚軍個個以一當十,越戰越勇。受楚軍的感染,齊、燕等各路援軍也都衝出陣營助戰,戰鬥進行得異常激烈,經過九次較量,楚軍活捉了秦將王離,大敗秦軍,順利解了巨鹿之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