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炮塔的演變與更新(2 / 2)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炮塔的裝甲加厚,並開始用焊接炮塔代替鉚接炮塔,而且還出現了鑄造炮塔。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炮塔厚度繼續增加,其中最大厚度達90毫米。

1960年代時,鑄造炮塔得到普遍采用。為了對付日益增強的反坦克武器,坦克炮塔進一步增厚。如前蘇聯的T—62坦克炮塔的前裝甲厚度達220毫米,一般的穿甲彈難以穿透。

19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前聯邦德國的豹Ⅱ坦克、美國的M1坦克和英國的“挑戰者”坦克都采用了帶尾艙的焊接炮塔,而且裝有像夾心餅幹一樣的複合裝甲,進一步提高了炮塔的防護能力。

然而,隨著坦克炮塔的不斷增厚,坦克的重量也隨之增大。更引人注意的是,炮塔重量已經占全重的20%~30%左右。這種炮塔的結構使坦克的全重過大,就很難提高坦克的機動性。與此同時,坦克的個頭也增高了。而在戰場上,身高體大和速度慢的坦克就容易被炮火擊中。因此,人們在尋求能減少重量和降低坦克身高的新炮塔結構。

既然炮塔重量占坦克全重的三分之一左右,有人就大膽提出將炮塔幹脆去掉。這樣,不僅能大大減輕坦克重量,而且可降低坦克身高,使坦克更能適合現代作戰需要。1967年,瑞典研製成的無炮塔的S坦克,就是這一類坦克的典型代表。

瑞典的S坦克是世界上第一輛無炮塔坦克。它是將一門加農炮固定安裝在坦克車體上,從而使坦克的身高僅為19米,成為世界上最矮的坦克,而且重量也比一般坦克輕約8~10噸。

1972年,前聯邦德國也研製成無炮塔坦克,它就是豹Ⅱ坦克試驗車。不過,它與瑞典的S坦克不同。這種坦克上裝有兩門大炮,但是炮管隻能相對於車體作俯仰運動,而不能旋轉,所以叫做半固定火炮無炮塔坦克。它在水平方向瞄準時,需要依靠車體的轉動。因此,這種坦克在行進間瞄準和射擊時需要像蛇那樣向前行駛。這就降低了坦克的機動靈活的作戰性能,使它難以得到廣泛的應用。

此外,還出現了一種頂置火炮無炮塔坦克。它是瑞典在S坦克的基礎上研製的新一代無炮塔坦克。

這種新型無炮塔坦克沒有帶裝甲的炮塔,而是將大炮架在坦克頂上,而且裸露在坦克戰鬥室外麵。這樣,火炮就能在行進間進行瞄準射擊,而且不需要複雜的行動裝置和轉向機構。

盡管坦克的炮塔經過不斷地改進和變化,從無炮塔到有炮塔,再到取消炮塔,但都是圍繞著提高坦克機動性、加強火力和防護性能這一總原則考慮的。坦克炮塔的發展,今後也離不開這個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