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種種猜測和傳聞立刻遭到了以色列方麵的駁斥。以官員稱,將馬提塞與十多年前的波拉德相提並論“是荒謬的”。尼夫情緒“不穩定”,她的話根本不足信。所謂“交換人員”一說,更是遭到以色列國防部副部長的斷然否認。
不知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還是迫於美國的壓力,以色列方麵出動了大批警察和安全人員,在全國進行拉網搜查。結果不出美國所料,馬提塞就在以色列。
不過,對於美以兩國的興師動眾,馬提塞本人似乎感到非常驚訝,對於尼夫的說法,他更是表示“不可理解”。馬提塞說,他來以色列是度假的,度假完了以後自然會回國。“我不是間諜,我也沒有給任何人任何機密的情報。”
隨即,馬提塞和得克薩斯基地取得了聯係,在電話中,他彙報了自己的“旅程”。8月22日,馬提塞“自願”登上了返回美國的班機。一件在美以兩國炒得沸沸揚揚的事,就這樣戲劇性地收尾了。事到如今,回頭看看,真叫人有些摸不著頭腦。如果說馬提塞是間諜,似乎不像,不然他不會自投羅網、主動回國;而如果說他不是,似乎也不可能,美國上上下下都在關注他,難道還會失手?也許這裏麵的真相,隻有美國、以色間諜“明星”波拉德說完了撲朔迷離的“馬提塞事件”,再來說說美以之間的另一樁間諜糾紛,主角就是上麵提到過的波拉德。
雖然這位仁兄“東窗事發”已久,但是至今依然是美以之間的一個疙瘩。就在上個月召開的戴維營巴以美三方首腦會晤上,以色列總理巴拉克也曾要求克林頓釋放波拉德。兩年前,在巴以領導人懷伊會議上,當時的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還曾試圖把釋放波拉德作為一個談判條件。這些要求都遭到了美國方麵的斷然拒絕。
波拉德故事的高潮發生在十多年前,他被逮捕是在1985年11月21日。當時的逮捕場麵也頗有戲劇性:在以色列駐美國大使館,一位“粗心大意”的司機突然開車撞到了大使館的大門,他隨即要求進入使館,但大使館方麵遲遲沒作出反應。很快,美國聯邦調查局的人就趕到了,司機隨即被捕。這位司機就是波拉德。
波拉德是一名猶太人,當時他31歲,擔任美國海軍情報局反恐怖特工處分析家。美國方麵逮捕他的理由是:竊取大量美國軍事情報,為以色列服務,波拉德對此供不諱。
隨後數小時內,他的兩個“聯絡人”---以色列駐紐約總領事館的科技參讚優素福·亞古爾和駐華盛頓使館的科技參讚助理伊蘭·拉維德都很快就回國了。
美國人沒想到,以色列這個他們最為照顧的國家,竟暗地裏挖自己的牆角。據美國媒體披露,在18個月的間諜生涯裏,波拉德共向以色列提供了數以千計的敏感性文件,相當一部分屬於絕密級別。其中,有一部分是親美的阿拉伯國家的軍事情報,包括約旦、埃及和沙特阿拉伯。這當中包括與以色列作戰的巴解組織大本營的照片,而正是靠了它,1985年10月1日,以色列空軍對巴解組織基地進行了大規模轟炸。另外,情報中還有美國在整個中東地區秘密情報員的名單。事發後,出於安全考慮,美國不得不更換了所有這些秘密情報員。
如此嚴重的間諜事件,一度使美國和以色列關係陷入低潮。對此,以色列高層馬上作出反應,稱這是下層官員策劃的,高層並不知曉,並對美國表示道歉。
波拉德最終在美國被判終身監禁。但在以色列,這使許多人感到“問心有愧”。以色列媒體指出,當初不讓波拉德進大使館避難,實際上就是“出賣”了他。在國內壓力下,1996年以色列給予波拉德以色列國籍,而在幾乎所有和美國交往的場合,以色列領導人都不忘呼籲釋放波拉德。但鑒於波拉德事件對美國情報工作的危害,對以色列的百般央炸彈“熱吻”軍情六處在最新拍攝的超級間諜邦德007驚險係列影片中,位於倫敦泰晤士河畔的軍情六處總部大樓被恐怖分子炸上了天,相信這個特技鏡頭給世界各地的電影觀眾都留下了極深的印象。20日晚,軍情六處總部大樓差一點就上演這驚人的一幕。
當地時間9月20日晚,倫敦中部泰晤士河畔韋克斯霍爾橋邊,一座白底黑邊左右對稱的建築靜靜地矗立在河邊,森嚴的安全警衛和奇特的造型使這幢大樓在濃厚的夜幕籠罩下顯得更加詭異。這就是英國軍情六處總部大樓,是英國指揮海外間諜活動的神經中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