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是什麼時候修建的(1 / 1)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為了互相防禦,各在形勢險要的地方修築長城。

據《左傳》記載:公元前656年,“楚國方城以為城”,這是關於長城的最早的記載。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後,為了防禦北方匈奴的南侵,於公元前214年將秦、趙、燕三國的北邊長城予以修繕,連貫起來。故址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北傍陰山,東至遼東,這就是俗稱的“萬裏長城”,至今還有遺跡殘存。此後漢、北魏、北齊、北周、隋各代都曾修築過長城。明代為了防禦異族的侵擾,前後修築長城達18次,課文中講的這段長城就是明代修築的。

萬裏長城是公元前7世紀開始修建的。當時,中國北方諸侯割據,他們為了防禦鄰近諸侯的侵襲,在各自的領土上先後築起了一段段防衛牆。與此同時,燕、趙、秦三個諸侯國的北方,又與少數民族中以遊牧為主的匈奴族為鄰,為了防禦匈奴奴隸主的騷擾,三國各自都在他們的弱方修築了長城。到了公元前3世紀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把一段段的長城連結起來,成了現在萬裏長城的基礎。後來經過曆代增建,及到明朝,就修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它東起渤海灣的山海關,經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內蒙古、寧夏到甘肅的嘉峪關,穿過崇山峻嶺,山澗峽穀,綿延起伏,長約12000多華裏,因而名為萬裏長城。

在古代交通運輸工具極其落後的情況下,修建如此巨大的工程,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特別是它不是一般的土牆,而是整齊的條石和結實的青磚砌築的。有人計算,如果把明長城所用的磚、石和土方,築成一道2米厚、4米高的圍牆,可以繞地球一周。不用說燒製這些磚石,就是把它們通過崎嶇的山間小路送達修建工地,已經是一項十分寵大的工程。因此,遊覽長城的人莫不為先民的偉大氣魄和堅毅精神所感動。

關隘、城牆、城台和烽火台以及垛口

長城由關隘、城牆、城台和烽火台四部分組成。關隘一般都建在形勢險要之處,居庸關就是一個突出的代表。居庸關和八達嶺附近的長城,城牆平均高7.8米,最高達14米,城牆的外側一般都選建在陡峭的山崖上,以增加攻城的困難。每隔不遠,有一座拱門,稱“券門”。守城士兵由此上下。城牆頂寬達5.8米,可容五馬並騎。城台是每隔300至500米的一組高出牆頂的方形建築,是巡邏放嗩的地方。烽火台專門傳遞軍情。規定舉一煙鳴一炮表示來敵100人左右;舉二煙鳴二炮,來敵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舉三煙鳴三炮....如此傳遞,千裏之外的敵情可以在幾個小時之內使朝廷了解。

垛口指城牆頂部外側建築的兩米多高的齒形牆。不要隻把它理解為一個“口”。

了望口指齒形牆凹下去的部分。

射口指齒形牆上用來射箭的洞。

齒形牆總的稱為“垛口”

居庸關長城建築在一條長達15公裏的山穀中間,兩旁山巒重疊,樹木蔥鬱,山花爛漫,景色瑰麗,遠在800年前的金代,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稱為“居庸疊翠”。居庸關是從北麵進入北京的門戶,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居庸關的中心,現在還保存著一個雕刻精美的漢白玉石台,叫“雲台”。在元朝時,這台上建有三座石塔,於元末明初被毀。三塔毀後,在此台上又建一院,名“泰安寺”,此寺於清康熙年間被火焚毀,隻剩下這個基座------雲台。雲台的券門內,石壁上雕刻有四大天王像,刻工精巧,姿態傳神;還有梵文、藏文、蒙文、維吾爾文、西夏文、漢文六種文字刻成的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