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的這一陰謀在世界輿論麵前,特別是在美國報紙麵前被戳穿了。但是他們又不死心,一計不成,又生一計。1952年1月2日,終於拿出了一個他們的解決戰俘問題的所謂方案。他們公然違背日內瓦協議,提出的交換戰俘的基本原則是“一對一”地交換。如果一方交換完了,出現戰俘名額不夠時,就用“平民”頂替,再不夠就讓這些無人交換的戰俘宣誓“我以後不再參加戰爭了”,然後假釋,讓他們“願”到哪去就到哪去,並美其名曰“自願遣返”。
美方這一建議,自然遭到中朝代表的強烈反對,因此一場新的舌戰又開始了。李相朝代表對美方的方案氣憤地指出:“你們應該知道戰俘的釋放與遣送不是人口買賣,20世紀的今天更不是野蠻的奴隸時代……全世界人民將詛咒你方的這一提案,你方自己的被俘人員和他們的家屬也將詛咒你們的提案,因為你方的這一提案將阻塞釋放與遣返全體戰俘的可能,將阻塞迅速達成停戰協議的前途。”
1952年4月,克拉克繼任“聯合國軍”總司令,但是李奇微留給他的並不是一件令人羨慕的差事。為了強迫中朝接受美方的方案,美軍又施加軍事恫嚇,於是提出了“克拉克的八點行動計劃”,其內容是:轟炸水豐發電站;轟炸平壤;轟炸平壤至開城的供應線;轟炸北朝鮮所有大大小小的目標;“釋放反共”戰俘;中斷談判;增強南朝鮮軍;施放調用蔣軍計劃的煙幕。
在“克拉克八點計劃”的驅使下,1952年6月23日,美空軍以590餘架次轟炸了中朝邊境的鴨綠江上的水豐發電站以及長津、赴戰、虛川等發電設備。1952年7月11日,美機746架次,又一次轟炸了平壤、黃州地區。殘酷轟炸的受害者何止是朝鮮的平民百姓,他們還無數次地轟炸了沒有明顯標誌的戰俘營,造成大批戰俘傷亡。
美國這樣做的結果,不僅在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中,就是在美國的盟國中也引起強烈反對。在這年的5、6、7月間,在英國,在美國要求停戰的呼聲高漲。在英國,全國婦女大會直接向丘吉爾請願,要求立即停止朝鮮戰爭,調回英國的軍隊。5月25日,有25位戰俘的妻子在英國國會前集會請願,要求返還她們的丈夫。
在中國誌願軍戰俘營收容的英籍戰俘們,幾乎一致簽名給到南朝鮮視察部隊的英國亞曆山大將軍一封請願書,要求他協助停止戰爭,停止殺害中、朝戰俘,但“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並沒有對我們作任何報複”。無怪英國政府強烈要求要派自己的代表直接參加板門店的談判。
在美國,一美籍戰俘的父親考德爾和另一戰俘的母親席德爾夫人,先後發起和平簽名運動,要求停止戰爭,立即交換戰俘。在阿肯色州小石城全體公民致杜魯門、艾奇遜的信上寫著:“親愛的先生:我們要求你們采取立即行動,以使在朝鮮當戰俘的、我們美國的孩子們獲得釋放。我們覺得你對美國公民們的職責應超過於你個人的對於聯合國司令部所拘留的北朝鮮和中國的戰俘(他們說他們不要回家)的義務的觀念。我們都要求並同意應該遣返所有戰俘。”
與此同時,美國提出的“自願遣返”的原則受到國際輿論的嚴正譴責。蘇聯外長維辛斯基在第六屆聯合國大會上譴責這種“原則”根本違反了所有國際公約,違反了所有與此有關的國際法最基本的準則和全部國際慣例。就是美國的盟友英國、法國、加拿大,也擔心“自願遣返”可能破壞日內瓦公約。美聯社報道,加拿大已提請美國注意:“美國在朝鮮停戰談判中的戰俘政策是不符合日內瓦公約的。”
在此期間,美國的一些報刊也紛紛發表評論,分析美方拖延談判的原因。5月8日《紐約時報》在社論中說:“我們也許不得不在這既非全麵戰爭,又非全麵和平的青黃不接的時期中度過好幾個月。”5月10日《華爾街日報》報道說,該報記者“在對華盛頓各方作了一番謹慎調查工作後”,可以看出美國目前的“計劃是:坐在我們目前的地方不動——繼續守住陣地——並繼續對北朝鮮進行猛烈的空襲”。5月30日《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認為,美方現在根本無意進行談判,該雜誌的“細語欄”說,新任美方談判代表哈裏遜,“奉命充任一個聽取意見的職務,而不進行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