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金城戰役給敵人最後一擊(1)(1 / 3)

1、美國新總統違背諾言

★作戰時間1953年7月13至27日

★作戰地區 東線金城以南地區

★作戰目的

停戰協議簽署在即,南朝鮮李承晚集團則公然破壞協議,為此,誌願軍總部決定,為懲罰李承晚集團,保證有效停戰,指揮第20兵團在第24軍配合下,對金城以南地區南朝鮮軍4個師防守的堅固陣地實施進攻作戰。這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次戰役,力求打痛敵人,簽訂停戰協議。

1952年12月2日,在半島冬天凜冽的寒風中,美國新任總統艾森豪威爾乘坐“空軍一號”來到了南朝鮮。贏得大選的喜悅並沒有消除這位前美軍五星上將對朝鮮戰況的擔心,在聽取了克拉克等人的彙報後,他再也沒有自信心展示他在歐陸戰場上著名的“露齒微笑”。而是臉色凝重地告訴新任國務卿杜勒斯:“我認為,我們在朝鮮打仗,沒有機會打贏這場戰爭,因為打過鴨綠江就會冒犯國際輿論,隻有盡早結束這場讓人傷腦筋的戰爭。”而後,他也沒忘了囑咐正在前線服役的兒子約翰·艾森豪威爾少校:“你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當敵人的俘虜。”

在極其冷淡的氣氛中,艾森豪威爾與西點的老同學範佛裏特見麵時地位和處境可謂相差懸殊,一個是戰功赫赫的新任總統,一個是剛剛吃了敗仗的老邁中將。由於上甘嶺的慘敗,範佛裏特這個倔強的老軍人明白,他在軍隊中的日子到頭了。

2個月後,範佛裏特被調回國內,不久解職退役。他一生中打的最後一場戰爭不但毀了自己的軍事生涯,還奪去了愛子的性命。

艾森豪威爾心有不甘,他沒有忘記美國介入朝鮮之初自己的大話:“我國既已訴諸武力,就必須保證成功。”可作為新任總統,理智和現實卻告訴他,再也不能打下去了。在競選時,他向全美國人民許諾:“和平事業是自由人民眼中的瑰寶,新政府的第一個任務便是結束這場涉及美國千家萬戶、孕育著第三次世界大戰危險的悲劇衝突。”他要為“體麵的停戰協定而努力”。

但是,他不可能心甘情願地作為美國曆史上第一個不能勝利結束戰爭的總統而載入史冊。另外,共和黨右翼勢力的麵子不能不照顧,畢竟他是被這些人推上台的,杜勒斯、麥克阿瑟、麥卡錫、塔夫脫……都是艾森豪威爾競選總統時的有力支持者,他們早就在嚷嚷:“在共和黨取得政權後,全力打贏這場戰爭。”即使貴為總統,艾森豪威爾也不敢不聽他們的意見,不得不違背自己的停戰諾言了。

在從朝鮮回美國的途中,艾森豪威爾難以按捺自己的好鬥之心,他決定再冒一次險,召集軍政大員開會研究戰場下一步行動。他後來回憶:

“戰地指揮官們同意,如果在一定的時間內談判還不成功,我們唯一的辦法最後隻能是不顧一切危險,全力發動一場進攻。”

在這次會議中艾森豪威爾作了結論:“我們不能永遠停留在一條固定不變的戰線上,繼續承受著看不到任何結果的傷亡。小山丘上的小規模進攻是不可能結束這場戰爭的……我們不能容忍朝鮮衝突無限期繼續下去。”

克拉克當然要投以前的老上級、現在的新總統所好,他趕緊炮製出《8-52作戰計劃》,妄想以大規模攻勢打到平壤至元山一線。在這個純屬癡人說夢的計劃裏,他們又想到在誌願軍陣地後方大規模兩棲登陸和轟炸突擊中國境內目標了。2個南朝鮮新建步兵師,6個獨立團,28個炮兵營匆匆忙忙組建了,登陸演習、空降作戰演習頻繁地進行,大批特務潛往北朝鮮……

與此相呼應,1953年2月2日,艾森豪威爾正式就職時發表“國情谘文”,宣稱“自由世界不能無限期地處於癱瘓的緊張狀態中……我現在下令第7艦隊不能再用於保衛共產黨中國了”。這就是“放蔣出籠”,采取釜底抽薪之計來威脅中國,迫我停戰。

2、“斯麥克”行動以慘敗收場

從1952年末到1953年春,180萬中朝聯軍連同朝鮮的廣大百姓日夜施工,到1953年4月底,北朝鮮除背對誌願軍的鴨綠江一線外,從正麵戰線一直延伸到東西海岸,形成了一個以坑道、地道和鋼筋水泥工事為骨幹的弧形防禦體係,成為一條縱深20至30公裏、總長竟達1100公裏的鋼鐵防線。

中朝軍隊在美軍可能登陸的東西海岸設置了縱深10公裏的兩道防禦帶,此外還有塹壕、交通壕3100餘公裏和不計其數的火力點和掩體。此外,誌願軍還儲備了夠全軍吃用8個半月的2.5億斤糧食和12.38萬噸彈藥。

麵對如此強大的防禦體係,美國人沒敢妄動半步,在朝鮮戰爭中出足了醜的中央情報局這次終於給出了較準的情報:

“目前在北朝鮮的部隊,大約有19個誌願軍和5個北朝鮮軍團。其中大約有30萬人部署在可能發生登陸作戰的海岸地區,可立即投入海岸地區的作戰……一旦‘聯合國軍’按計劃在朝鮮發動進攻,誌願軍將展開最大限度的地麵防禦,來抗拒‘聯合國軍’的進攻並實施堅決的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