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進展得很快,誌願軍部隊5分鍾就全部占領了主峰表麵陣地。英勇的戰士們和敵人展開了激烈的坑道戰。排長任誌明站在一條被炮火快打平的交通溝裏指揮戰鬥,好多戰士接連不斷地向排長報告殲敵數字,戰士龔友家在報告戰況時,還將他捉到的5個俘虜帶到排長跟前。
在激烈地進行坑道戰的時候,擔任紅旗手的戰士陳仁華,一手扛紅旗,一手用炸藥炸毀攔住去路的敵人地堡,排除了前進障礙,迅速把紅旗插上主峰。隨後,他又用反坦克手雷和手榴彈打退敵人的反撲,使紅旗牢牢地在主峰上飄揚,迎來了後續部隊。南朝鮮軍曾拚命地吹噓“十字架山”是攻不破的“京畿堡壘”,而現在卻已經踏在誌願軍戰士們的腳底下了。
激戰1小時30分鍾,攻擊“十字架山”的誌願軍全部占領了表麵陣地,並展開肅清坑道殘敵的戰鬥。戰鬥到13日5時,全殲守敵2個營又1個連另1個營大部。接著,又連續打退了敵人1個連至2個營兵力的50餘次反撲。
6月14日,誌願軍第67軍乘勝擴大戰果,占領了龍虎洞以北、鬆室裏北山、狐峴公路以東南朝鮮第8師第21團全部陣地,向敵縱深推進了4公裏。在這次反擊作戰中,第67軍共斃傷俘敵1.35萬餘人,繳獲坦克8輛,擊落擊傷敵機21架。而座首洞南山戰鬥,是誌願軍繼883.7高地戰鬥之後,又一次突破敵一個團主陣地,一次全殲敵一個團大部的重大勝利。戰後,朝中聯合司令部通報表揚“67軍反擊座首洞南山戰鬥打得好!”
10、李承晚集團公然破壞和談協議
夏季反擊戰役的目的是促使美國、南朝鮮李承晚集團簽訂停戰協議。然而,正當停戰談判全部達成協議準備簽字之際,李承晚集團竟公然破壞協議,從6月17日深夜起,以“就地釋放”為名,扣留朝鮮人民軍部分被俘人員,並且繼續狂妄地叫囂要“單獨幹”和“北進”,企圖破壞停戰的實現。
鑒於這種情況,毛澤東與彭德懷商量確定,以誌願軍和人民軍再次發起攻勢,力求殲滅當麵守敵南首都師及南第6、第8、第3師共8個團另1個營為目的。於是,從6月24日開始,我19兵團、9兵團、20兵團近9個軍加上人民軍一部兵力,發起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的第三次進攻作戰。
這次作戰於7月27日結束,共擊退敵反撲達1000多次,斃傷俘敵7.8萬餘人。
11、盤點
此役,是誌願軍轉入陣地防禦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對敵堅固陣地進攻的戰役。敵我雙方先後投入作戰的兵力,誌願軍為10個軍,人民軍為2個軍團,敵軍為18個師。戰役持續時間為兩個半月。中朝人民軍隊在整個寬達200公裏戰線上,進行了有組織有計劃的3次進攻作戰,大小戰鬥共139次,斃傷俘敵12.3萬餘人(其中誌願軍殲敵11.6萬人),擴展陣地240平方公裏,拉直金城以南戰線,有力地促成了停戰的實現。並取得了在夜間實施較大規模的對敵堅固陣地進攻的經驗,鍛煉了部隊,提高了我軍實施進攻戰役、戰鬥的組織指揮水平。誌願軍傷亡5.1萬餘人。敵我傷亡對比為2.4:1。
在連續三次進攻中,誌願軍先後參戰的有10個軍,53萬餘人,火炮4000多門,其中第三次進攻——金城戰役,在原來一個軍的防禦正麵上(25公裏),誌願軍集中了24萬多人,1360多門火炮。戰役規模大,參戰兵力兵器多,持續時間長,都給誌願軍戰役保障提出了極為嚴重的任務。
此次戰役,誌願軍消耗各種作戰物資達3萬噸,其中第三次進攻僅消耗彈藥一項即達1.9萬噸(一次20分鍾的火力急襲即消耗彈藥1900餘噸),約等於運動戰時期第一次至第五次戰役總消耗量的2.2倍。
為了完成如此巨大的物資供應任務,誌願軍戰役後方采取了統一調撥物資、集中使用運輸力等方法;戰前大量儲備物資,戰中及時前運;軍、師後勤則以大批的人力、畜力向一線陣地轉運,從而保障了戰役的需要。同時,為了構築進攻出發陣地,保障交通運輸和炮兵陣地轉移,除了大力組織對空防禦以外,還組織工程兵和大量步兵完成了構築屯兵洞、修築道路橋梁等工程保障任務,第20兵團在金城戰役中即使用了13個步兵團的兵力。
整個戰役保障雖然都完成了戰役所賦予的任務,但由於裝備技術條件的限製以及天候的影響,特別在敵機威脅、誌願軍白天行動受到很大限製的情況下,還存在不少問題。當誌願軍繼續向敵縱深發展進攻時,後方供應、交通運輸、通信聯絡、炮兵轉移等仍未能很好解決,所以曾發生了炮兵陣地不能按計劃前推,前出部隊糧彈接濟不上,通信聯絡不順暢等問題,影響了戰役指揮和部隊行動。這說明,在當時的條件下,誌願軍還不宜作更深遠的進攻,而應依具體情況適當確定進攻縱深,以保持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