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槍技術
火繩槍雖然迅速流行,但存在許多問題。首先是裝填時間。即使是訓練有素的人也要15~20秒鍾才能發射一次。不僅如此,如果是一個不那麼熟練的步兵來操作,或是戰鬥中槍管裏的汙垢越積越多,那射速還要低。在數分鍾的射擊後,裝填時間會延長,群射也不再整齊,而是變得淩亂不堪。情況糟糕時,汙垢會讓火繩槍射速降低到幾乎每分鍾才能發射一顆子彈。
在幹燥條件下,火繩槍具有良好的穩定性,特別是使用高質量火藥時尤其如此。然而在潮濕的天氣條件下,打不著火的現象會很普遍。而當火藥或是緩燃引信被雨淋濕,那槍就失去了作用,火繩槍手就不得不依靠更為傳統的備用武器了。
對於步兵而言,使用火繩槍還有安全問題。把燃燒著的緩燃引信和易爆火藥放在身邊,具有很大的潛在危險:許多步兵就是在裝填時因火藥早爆,或是火藥袋或裝藥角偶然引爆而受傷。
一支火繩槍的最大理論射程可以達到500多米。實際上,任何在超過220米後仍在飛行的彈丸已經沒多少穿透力了。更糟糕的是,火繩槍在超過50多米以外的射擊精度極差。這是多種因素造成的結果:滑膛槍管(這意味著彈丸飛行沒有穩定性)、通常過大的遊隙(指彈丸和槍膛間縫隙的程度)、難以掌控而粗細的尺寸、簡陋的瞄準裝具、與現代火藥和擊發裝置相比相對較長的擊發時間。特恩布爾曾描述過現代火繩槍的一次試驗。分別在30米和50米的距離上對有一個武士身形大小的目標各打5發子彈。在30米距離,所有5發彈均命中目標胸部,而在50米距離,隻有1發彈命中目標。既然火繩槍有這麼一長串的致命缺點,那為什麼其仍能對戰爭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呢?特恩布爾對於火繩槍射程的分析揭示了一個最主要的原因。雖然火繩槍在50米的距離上並不精確,但卻仍然具有穿透1毫米鐵片的力量。正如特恩布爾所述:“一個典型的上漆胴丸(上漆胴丸,日本傳統的鎧甲。——譯注)的厚度與此相似。”而這些武器本身口徑大的這個特點(一些火繩槍口徑接近2.5厘米),使得一發彈丸足以擊倒裝備最好盔甲的武士。
更為重要的是,要熟練使用火繩槍並不需要經過多年的訓練。這意味著形成大規模的群射火力是完全可能的,而在一波火力中單顆彈射的精確度就不那麼重要。火繩槍手會以5名火繩槍手和1名弓箭手搭配成組,由一名“鐵炮小頭”(火器軍官)指揮,然後幾個組再組成更大的陣形。槍手們被分成批次,這樣能夠形成連續循環(一批在開火而另一批在裝填)的群射,這種方式需要良好的指揮技能、槍手們嚴格的紀律和熟練流暢的裝填技術。如果火繩槍手們能夠在混亂的戰場中達到所有這些標準,那就能取得巨大的成果。一份日本文獻《麒麟軍記》就記述了100名裝備火繩槍的“足輕”是如何在一次戰鬥中殺死了600~700個敵人。
當然,火槍並不是決定戰鬥結果的唯一因素。盡管火繩槍手確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還有很多方麵是需要其他“足輕”兵種和武士騎兵來完成的。對於任何一位統帥來說,步兵火力已經成為一個更為核心的要素。戰爭不再隻是精英階層的事了。
長筱戰役(1575年)
在東方戰爭史上,很少有哪次戰鬥像長筱戰役那樣更能解釋新武器是如何改變戰場上的力量平衡的。這場1575年發生在日本南部的戰鬥,是騎兵和火繩槍手之間的一場對決。在看待長筱戰役時,雖然有些分析試圖否定當時戰場上除火繩槍兵之外的其他部隊的作用,但毫無疑問,是火器決定了戰場上的勝負,並證明了“足輕”才是決定未來戰鬥結果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