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動和反機動

接下來的兩周,武田實施了一係列機動,讓自己的步兵最後取得了戰術上的優勢地位。9月27日,武田率領一支約1.6萬人的部隊從甲斐進軍,大約在6天後到達了川中島。首先,他把大多數軍力部署在了川中島平原西麵的石臼山,有效地切斷了上杉軍的退路。10月8日,就在上杉的眼皮底下,武田率領軍隊出石臼山,渡過千曲川河占領了海津城。海津城根本就容不下武田的1.6萬軍隊,而現在卻擠下了兩萬人。

現在,上杉發動進攻隻是時間問題了。因此,武田以先發製人的方式發動了“啄木鳥”行動。他計劃自己親自率領一支8000人的部隊夜晚從海津出發,悄悄地渡過千曲川河,到達川中島平原中部的八幡原地區。同時,一支1.2萬人的部隊將登上妻女山,在時機成熟時,從後方對上杉的軍隊發動進攻。從理論上講,進攻將迫使上杉的軍隊下山,如他們來到川中島平原,側翼就會受到來自八幡原的武田軍隊的猛烈攻擊。

“足輕”是這個計劃成功的關鍵。騎兵毫無疑問會擔當快速機動部隊,讓敵人的隊列混亂;“足輕”則擔當向上杉軍隊的步兵施加壓力,並把他們趕到八幡原實施預定攻擊地的任務。而這次對於長矛兵的使用日本與西方略有不同。盡管長矛兵在防禦時可以形成一個堅固的前沿,他們的長矛可以對騎兵的穿插形成可怕的障礙,但在進攻時他們的隊列就更具機動性和單獨性,每個士兵在衝鋒時隻能各自為戰。

10月18日午夜,“啄木鳥”行動開始,而此時上杉軍隊也有了顯著的行動。在得到探子關於海津城有部隊外出的跡象時,10月17日晚10時,上杉實際上已經率領部隊從妻女山秘密下山,就連馬蹄也包上了布,從而減少響聲。上杉帶領部隊渡過了雨宮渡,把部隊集中在川中島的西側,編為兩路,準備發起進攻。而武田部根本不知道他們的敵人已經轉移,仍按計劃登上了妻女山。但此時,戰術上的優勢仍未完全倒向上杉。武田在午夜時分渡過廣瀨渡到達攻擊位置的行動完全沒有被覺察。這支8000人的部隊以鶴翼陣麵向西的部署,作好了對向北運動之敵側翼實施進攻的準備。

攻擊開始

對於武田軍來說,戰鬥並未像計劃的那樣發展。10月18日早7時,穿過晨霧的上杉軍隊中的“足輕”和騎兵武士對位於川中島平原的武田軍左翼發動了突然而快速的猛烈攻擊。當騎兵部隊穿插進入武田軍陣中時,“足輕”手持長矛向前推進,戰場很快就陷入混戰。火繩槍兵利用這一機會開始射擊,特別是瞄準那些武士指揮官。據我們所知,戰鬥到這個階段,上杉軍中無論是武士還是“足輕”都在運用“車輪”戰術,部隊輪番前來進攻,將已經疲憊的部隊撤出戰鬥,以保證攻擊勢頭。進攻取得了成效,到了早上大約9時,上杉軍的前鋒甚至已經逼近武田的指揮所,這導致了兩位統帥之間展開了單打獨鬥。上杉在戰鬥中兩處負傷,但是他的護衛部隊設法趕跑了武田及其侍從。盡管損失嚴重,但是武田還是堅守住了。更為重要的是,到此時,高阪昌信的“啄木鳥”行動特遣部隊在妻女山發現敵人已經轉移了。在聽到了山下的戰鬥聲後,他們飛快下山,渡過雨宮渡後與上杉的後衛部隊交戰。他們衝破了渡口的抵抗,開始向上杉軍的後方陣線發起進攻。

直到此時,武田的預定計劃才開始顯現成效,上杉軍現在受困於典型的鉗形攻勢中。到了中午時分,雙方停戰。要認定到底是誰獲勝並不容易,因為雙方估計均有60%~70%的傷亡,損失慘重。然而,最終撤出川中島戰場的人是上杉。

1561年川中島戰役顯示出,在軍事戰術上步兵處於一個轉型階段。步兵在保持進攻時的巨大勢頭以及在鞏固戰場方麵,都至關重要。騎兵通常善於衝入敵軍陣營,而取得最後勝利的卻通常是步兵。戰役中還出現了一些具有象征性的時刻,顯示出精英武士最終會被步兵火力所挫敗。

負責計劃“啄木鳥”行動的武田軍指揮官山本勘助在戰鬥中陣亡。他死的時候,高阪昌信還沒有發動反攻,所以他一定會覺得自己的計劃隻是給武田軍帶來了災難。他不是死於對方武士的刀劍,而是倒在了火繩槍和弓箭射擊之下。由於受傷,他隻好撤退並切腹自殺。

盔甲和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