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美第9集團軍處於向柏林進攻的極有利位置,故在抵達易北河之後辛普森將軍向布萊德雷提出了繼續向柏林推進的請求。鑒於最高司令的態度,布萊德雷立即拒絕了這一建議,並命令第9集團軍固守易北河一線,等待與蘇軍建立聯係。辛普森隨後的主要任務隻是消滅易北河西岸該集團軍地帶內的德軍殘餘力量。
在第12集團軍群的中部,霍奇斯的第1集團軍在主力圍殲魯爾區德軍的同時,也以1個軍的兵力插向易北河。該軍除在哈茨山地域遇到頑強抵抗延誤一星期之外,大部分時間內進展都順利。考慮到集團軍正麵地段的易北河向東南急轉的地理狀況,艾森豪威爾和布萊德雷均認為原定將停止線劃在易北河西岸有所不妥,因為這樣會在第1集團軍的左翼形成一個延伸的突出部,所以必須在更靠西麵的地方找到另一條停止線。最後,艾森豪威爾將這條線定在穆爾德河。該河在德紹流入易北河,並與其南北銜接在一起。4月12日,第12集團軍群頒布命令,規定美第1集團軍的部隊未經其司令允許不得渡過穆爾德河。
巴頓的第3集團軍位於集團軍群的右翼,自4月初以來,該集團軍一直向東南進軍,幾乎未遇抵抗。這主要因為在美軍當麵除薩林格爾瓦爾德的密林地區以外,地理條件不適於防禦。4月11日,布萊德雷為第3集團軍的部隊在捷克斯洛伐克邊境西側劃定一條限製線。14日,該集團軍的部隊前進到距捷克邊境16公裏以內的各點。此時,巴頓接到重新編組部隊以準備執行開進捷克斯洛伐克境內並向南進入巴伐利亞和奧地利的一項新任務的命令。17日,第3集團軍的巡邏隊越境進入捷克斯洛伐克,但其主力卻在隨後的幾天裏才奉命向南移動,並由第1集團軍接管其北翼的部分地段。22日,第3集團軍向多瑙河和奧地利邊境方向全速推進。由於德軍抵抗極其微弱,美軍的前進僅付出了輕微的代價。4月23日,整個集團軍僅亡3人,傷37人,另有5人失蹤,但卻俘獲近9000名德軍。
4月底,巴頓的部隊突破了德軍在伊薩爾河和因河上倉促構築的防禦工事,於5月4日進入奧地利並占領林茨。次日,第3集團軍接管了第1集團軍的占領區和它的1個軍,因為該集團軍已奉命將司令部遷回美國,以便在國內進行重組後用於太平洋戰區對日作戰。根據艾森豪威爾和蘇軍最高統帥部最近達成的協議,西線盟軍應前進到比爾森、捷克市傑約維策、卡爾斯巴德一線。當巴頓將軍的部隊攻到新分界線上所有各點時,西線德軍已在蘭斯簽定了投降書。5月8日,第3集團軍的部隊同蘇軍取得了聯係。這是西線盟軍最後一支停止行動的部隊。
2.轟炸德國本土
隨著盟軍地麵部隊陸上作戰的一個又一個勝利,美英戰略航空兵開始按照自己的既定方針,有計劃地將作戰重點轉移到對德國本土的戰略轟炸上來。其作戰目標首先放在打擊德國的合成石油工業,後轉向德國本土鐵路運輸係統。通過對這兩個目標係統進行卓有成效的打擊,美英戰略航空兵最終重創了德國的戰時經濟體係。
1944年7月4日,英戰略轟炸機部隊作戰部長巴夫頓空軍準將告訴英空軍參謀長波特爾,英國轟炸航空兵已開始對德國的蓋爾森基興、斯特克拉德、韋瑟爾、漢堡等城市的石油目標進行轟炸,其中大部分作戰行動是由為數不多的“蚊”式飛機實施的。僅有兩次作戰行動規模較大,每次都出動了近300架重型轟炸機,共投彈1000餘噸。其中,第一次作戰行動是在1944年6月12日夜間進行的,英國轟炸航空兵出動了294架重型轟炸機,突擊了德國蓋爾森基興的諾斯頓工廠,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使其產量急劇下降。6月18日,這是美軍第8航空隊第一次深入德國本土進行大規模轟炸作戰。這一天,第8航空隊的3個轟炸師幾乎傾巢出動,總共有378架重型轟炸機參加了這次行動。其中,第1轟炸師的146架B—17重型轟炸機和第3轟炸師的88架B—17重型轟炸機分別轟炸了漢堡和漢諾威的煉油廠,共投彈581.5噸。在6月的最後10天裏,美第8航空隊又出動重型轟炸機521架次,突擊了德國的魯蘭、不來梅、博蘭等地的合成石油工廠,還突擊了蒙特巴蒂爾和達格尼兩地的油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