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人工智能,可自動尋找、識別、跟蹤和摧毀目標的現代高技術兵器。通常有:精確製導武器、無人駕駛飛機、無人駕駛坦克、無人操縱火炮、智能魚雷和自主多用途智能作戰機器人等。
其中智能魚雷不僅可存儲和記憶有關信息,還能分析、鑒別各種不同目標;自主多用途智能作戰機器人可自主地完成地形、地物及敵我目標的識別、選擇前進道路,判斷敵情,獨立完成偵察、運送彈藥、掃雷、射擊、投彈等作戰任務。
智能武器通常由信息采集與處理分係統、知識庫分係統、輔助決策分係統和任務執行分係統等組成。
智能武器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研製,已取得一些實用科研成果,它將對未來戰爭產生重大影響。
起源
高科技的孿生兄弟,智能武器裝備,是一種可不用人直接操作便能自行完成特定任務的武器裝備的係統。因其具有人的某些“智能”,所以,也有人把智能武器裝備形象地稱為有“思維”、“會聽”、“會說”、“會看”的武器裝備。
早在1947年,即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的兩年後,一些科學家就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到1956年,這一術語被科學界正式首肯。60年代後,隨著計算機、微電子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利用計算機軟件模擬人腦的信息處理過程成為可能,並逐步進入實用階段,推出了體現“智能行為”的控製程序。
1966年,美軍利用機器人“科沃”潛入750米深的海底,成功的打撈出一枚失落的氫彈,很快引起了世界各軍事大國的關注,人工智能技術巨大的軍事潛力為世界各國所認識。為了爭奪軍用高技術的優勢,從70年代末,英國率先將研製出的“輪桶”機器人征召“服役”;美國在1988年,正式成立了自動人工智能中心,專門從事人工智能軍事應用方麵的研究。
智能武器裝備的發展在經曆了60年代、70年代兩次高潮後,在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超微細工程技術等高技術群體迅猛發展的推動下,正向更高層次發展。
智能武器的特點
這種武器之所以比精確製導武器更先進,就在於它可以“有意識”地尋找、辨別需要打擊的目標,有的還具有辨別自然語言的能力,是一種“會思考”的武器係統。例如,智能導彈是在巡航導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能在敵方上空自動搜索、識別、跟蹤目標並進行優化處理,根據目標特征選擇最佳戰鬥部位實施攻擊,消滅一個目標後立刻轉向另一目標繼續攻擊,可在目標區上空持續戰鬥60分鍾。
又如,廣域智能引信地雷帶有多功能傳感器,可對目標的各種物理場進行判定。當坦克進入距地雷半徑100米範圍時,即由微機控製發射智能子彈藥,先以35°仰角將子彈藥射出,爾後子彈藥在空中主動尋找目標,攻擊坦克薄弱的頂裝甲。而智能化作戰,則是運用智能武器手段、廣泛實現高效指揮控製和靈巧精確打擊的高技術作戰形式。
軍事理論界普遍認為,智能武器將在未來軍事領域占有重要地位。據統計,裝有智能係統的製導武器,在戰場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彈藥的命中精度將提高3倍;智能化的輔助指揮係統,由於熟知敵我雙方的指揮官思維習慣、性格脾氣和行為特征,因而能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幫助指揮員判斷情況、定下決心、下達命令。
正因為如此,許多國家在建設21世紀軍隊的計劃中,都高度重視智能武器的開發和智能化作戰的研究。例如美國列入研製計劃的軍用機器人達100多種,並且一些部隊已經開始小批量裝備應用型軍用機器人。
研發的武器
智能軍用機器人
這是能更多地模仿人的功能,從事較複雜的工作,執行多種軍事任務的機器人。據美國國防部調查報告預計,未來的智能機器人將有100多種不同的戰場應用。
目前,世界上已經研製和列入發展計劃的智能機器人主要有反導彈機器人、欺騙係統機器人、排雪機器人、防化機器人、煙霧機器人、偵查機器人、反裝甲機器人、水下機器人、航天機器人等十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