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疾病用藥習慣亟需糾正的“非科學行為”2(2 / 3)

小Tips,大道理

如兒童被蟲叮咬後,切莫自行塗藥,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健康鏈接

皮膚外用藥的用藥方法

皮膚疾患多以外用藥治療,雖屬外用,但也有學問,隻有掌握正確的外用方法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用藥前要先清潔,以提高療效。藥物濃度不宜太大,以免刺激過重或導致過敏。用藥不宜品種過繁,注意配伍禁忌。

136.不要直接用藥瓶喝藥

中西藥有水劑、糖漿、酒劑等瓶裝的藥品,一些人圖省事,或在旅行途中,打開瓶蓋直接喝藥,這樣既不科學,也不衛生,還會產生咬破玻璃的危害。

為醫者說

用藥瓶直接喝藥,藥量很難準確。藥量不準,服少了不起作用,服多了又會產生不良反應。是藥三分毒,有些藥物具有刺激性或者一定的毒性,不可服用過量,一些中藥水劑如顛茄合劑、洋地黃酊、遠誌酊、複方樟腦酊,服用過量會產生副作用甚至中毒。尤其是兒童、老年人,用瓶直接喝藥更是危險,一是易打碎藥瓶,浪費藥物,二是易咬碎瓶口,誤服玻璃碎片,造成食管出血,甚則使靜脈曲張的食管大出血。有些藥水要倒出來,對上水,衝淡一下服用,以減少對食道的刺激。不要直接用藥瓶喝。藥酒中,藥物和酒精的濃度都很高,也不能像飲普通酒一樣多喝。用藥瓶直接喝藥,還會把口腔中的細菌帶入瓶內,汙染藥液,使藥水變質。因此,喝藥水不要直接對著瓶子喝,即便是滋補性的糖漿,也不能這樣服用。

小Tips,大道理

正確的方法是按醫師囑咐或瓶簽上的說明劑量,將藥倒在小勺或其他容器裏,用開水衝服。這樣既安全又衛生,更重要的是藥量準,藥物濃度低,溫度適中,對胃及食管刺激較小,有利於健康。

健康鏈接

服藥後要做好自我檢測

在口服、注射或采用其他方法使用藥物以後,都應該進行自我監測,以觀察療效及有無副作用和過敏等反應的發生,便於及時更換和停止使用這種藥物,有利於身體康複。服藥後的自我監測主要包括兩方麵的內容:一是藥物有無療效及療效大小;二是觀察是否出現毒性及副作用和過敏反應等。

137.扭傷後別著急抹紅花油

夏天的傍晚還是比較涼爽的,在屋裏憋了一天的人們總是喜歡出來活動活動,打打球、跳跳舞、跑跑步……但一不小心,也會有人發生輕微的腕、踝關節扭傷。這時候,人們通常會拿出家裏備的活血化淤、消腫止痛的藥物,如正紅花油,馬上對扭傷處進行塗抹。不料想,塗抹完後沒多久,扭傷的地方腫脹得更厲害了!

為醫者說

扭傷常發生於踝關節、肘關節、腰部等處。扭傷時,局部發生疼痛腫脹,嚴重的有皮下出血、活動障礙、行走疼痛。扭傷的處理,主要是消腫止痛,如局部熱敷和貼傷濕止痛膏,或內服跌打丸。按摩對治療扭傷也很有效。懷疑有骨折時應送醫院治療,不要隨意處理。紅花油常用於燙傷、扭傷之未破損的皮膚。在損傷的24小時內,皮下軟組織周圍的小血管會發生破裂,此時如果使用紅花油等活血化淤的藥物外用塗抹揉搓,就會加重局部的血液滲出,從而使腫脹加重。在傷後的24小時或48小時以內,首先應減少關節活動,同時用冰塊或冷毛巾進行冷敷,也可外用藥物以消腫止痛,減輕炎症,此期切勿按摩、熱敷。等急性炎症逐漸消退,但仍有腫脹、淤血時,可用熱毛巾或熱醋放於傷部熱敷,還可在傷部進行輕柔的局部按摩。若扭傷處皮膚破潰,則不要使用正紅花油;對此藥過敏者,也應立即停用。大多數輕微扭傷者經過上述治療,再適當休息,一般1周後可痊愈,但用藥3天症狀仍未緩解者,應立即去醫院就診。

小Tips,大道理

如果腫脹、淤血、壓痛等消除後,可按摩、熱療與藥物治療雙重進行,同時應加強對扭傷部位的功能訓練。

健康鏈接

處理外傷謹慎用藥

不同的外傷,治療方法也是不同的,而且在用藥時也有許多注意禁忌,否則不僅不能促進傷口愈合,反而可能會加重病情。挫傷早期可以冷敷,如果滲出嚴重則應用熱敷。擦傷早期應用生理鹽水或消毒防腐藥來清潔傷口,外用非處方藥和預防感染性藥物。在使用中藥類外用藥時要注意,外用藥不宜內服。在應用外用藥之前,要先清洗創麵,防止感染。在使用西藥類外傷用藥時要注意,外用藥物應避免接觸眼睛和黏膜。

138.超過38.5℃再吃退燒藥

很多人一發燒就馬上吃退燒藥,希望這樣能把體溫降下來。其實,這種做法是非常不科學的。醫生提醒,退燒藥要分情況服用,體溫超過38.5℃再吃退燒藥。

為醫者說

體溫稍微偏高不宜馬上服用退燒藥,因為發燒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當機體在發熱時,體內抗體生成增多,白細胞的吞噬作用和肝髒的解毒功能增強,有利於協助消滅入侵的病原體。所以此時不是服用退燒藥的最好時機。但是,當體溫達到38.5℃以上時,病人就要使用退燒藥退燒了。因為如果超過這個度數,體溫就會對身體造成許多不良影響。過度的發熱會使人體機能發生障礙,導致抽筋、驚厥、昏迷等嚴重反應。發熱過久還可造成人體消耗增加,營養供給不足而引發其他病症等。此外,當吃了退燒藥體溫還是降不下來的時候,可以配合物理降溫的方法,如用酒精擦身體、敷冰袋等等。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發燒不一定要吃退燒藥。因為發燒是疾病的常見症狀,它可能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如病毒感染、細菌感染、傷風、感冒等,所以退燒藥最好在明確原因之後使用。一般感冒引起的發熱不會超過3天,如果3天之後體溫還沒有恢複正常的話,就意味著病情可能較為嚴重或複雜,需要去醫院做詳細的檢查。

小Tips,大道理

發燒的病人往往吃不下飯,喝水也少,如果過早服用退燒藥,容易導致虛脫、胃黏膜受傷,甚至胃出血。此外,退燒藥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藥疹、胃腸道反應、血液係統反應及對肝腎功能的損害等,都十分常見。尤其是當久用或過量使用此類藥物時,毒副作用更加顯著。因此,退燒藥必須慎重使用,基本原則應該是能不用就盡量不用。

健康鏈接

孩子發燒不要捂

有的孩子發燒之後,家長會給孩子捂很厚的被子逼汗,有的拿酒精擦,這樣做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從醫學的角度考慮,發燒應該降溫,“捂”可能適得其反,更熱了。中醫有一個觀點,捂出汗就好了。我們不能完全反對它,但從西醫的角度考慮,主要是降溫,可以吃藥退燒退熱,還可以物理降溫,比如用冰袋或濕毛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