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湘、淮軍水師(3 / 3)

水師嶽州鎮標轄有:中營(遊擊營,駐嶽州)、荊州營(副將營)、沅江營(參將營)、陸溪營(遊擊營)。

水師漢陽鎮標轄有:中營(遊擊營,駐漢陽)、田鎮營(副將營)、簰州營(參將營)、巴河營(遊擊營)。

水師湖口鎮標轄有:中營(遊擊營,駐湖口)、安慶營(副將營)、吳城營(參將營)、饒州營(參將營)、華陽營(遊擊營)。

水師瓜洲鎮標轄有:中營(遊擊營,駐瓜洲)、孟河營(遊擊營)、江陰營(副將營)、三江營(遊擊營)。

狼山水陸鎮標總兵兼受兩江總督、江南水陸提督和長江水師提督管轄,該鎮中歸長江水師提督指揮的有:綏海營(副將營,駐海門)和綏通營(遊擊營,駐通州,即今南通)。

長江水師每月兵餉、雜費共需銀5萬餘兩,主要來自在嶽州、漢口、湖口、大通、瓜洲五口設卡抽稅。長江水師在漢陽、吳城、金陵草鞋峽設立船局;在安慶、武昌設立火藥局;在長沙設立子彈局。此外,還不時地向外商購買一些槍炮彈藥。

長江水師擔負從荊州到長江口的水麵巡防任務,以哨官為專汛,以營官為本轄,各負其責。遇有作戰或會操時,各地的總督、巡撫有權調動駐所轄地區的長江水師部隊,而日常訓練和營務等事宜則統由長江水師提督負責。

淮軍水師

同治元年(1862年)初,在太平軍的淩厲攻勢下,江蘇巡撫薛煥的綠營戰敗,上海陷於一片混亂。曾國藩為保住上海,令李鴻章帶領由部分湘軍和新招的兵丁共13個營,6500名官兵馳援。這支援軍到達上海及蘇南地區後,迅速膨脹,後來竟擴充到200多個營,10多萬人,這就是著名的淮軍。淮軍由於在上海等地作戰,比較容易獲得外國製造的包括後膛槍炮在內的新式武器,成為當時清軍裝備最精良的部隊。太平天國失敗後,湘軍陸師截撤,而淮軍則多數被保存下來,駐防直隸和江淮沿海地區,演變成防軍。

淮軍也有一支水師,這是在李鴻章到達上海後逐漸組建的。其軍製幾乎完全沿襲湘軍水師,但也有自己的特點,這就是沒有水師統領,而是各自立營,為陸師作戰充當配角。由於裝備了較多的“洋槍”、“洋炮”,淮軍水師是當時中國水師中火力最強的。

水師善字營,這是淮軍組建最早的一支水師部隊。它的前身是安徽無為外委孫善成指揮的5艘炮船。孫善成出身於湘軍外江水師,很有水上作戰經驗。李鴻章原想將該部編入淮揚水師之內,但因故未成。於是,就單獨成立了水師善字營,隨淮軍主力東援上海。

水師師船營,這是李鴻章到上海以後,將原駐守該地的水師曾秉忠部接收改編的。當時,曾秉忠部擁有船隻360艘,是由廣東水勇組成。人員和船隻雖多,但戰鬥力不強。李鴻章大刀闊斧,攔腰砍去一半人員和破舊船隻,留下的編成師船3個營,分別由曾守忠、蔡謂川、曾敏行統帶。

水師魁字營,該部原為鄭國魁、鄭國榜所率領的槍船,水兵成分大多數是皖北一帶販運私鹽的團夥成員,十分凶悍。槍船編人淮軍後,改編成水師魁字左、右營,鄭國魁、鄭國榜分任2個營的營官。在淮軍水師中,該部戰鬥力最強。

水師銘字營,這是淮軍將領劉銘傳部所轄的,共有2個水師營,營官是馮席珍、靳春和。

水師鼎字營,這是淮軍將領潘鼎新部所轄的,營官是徐道奎。

此外,還有張遇春部所轄的水師春字營,李正佩統帶的水師親兵營等。

以上淮軍水師各部合計有10多個營,戰船和人員不算少。但各營均配屬給陸師將領指揮,形不成合力,無法象湘軍水師那樣進行獨立作戰。因此,在擊敗了太平軍和撚軍後,就大部分被裁撤了。

淮軍除轄本建製水師外,還有兩支配屬的水師,一支是淮揚水師,一支是太湖水師。

淮揚水師是曾國藩於鹹豐十年(1860年)開始組建的一支新水師,統領為原湘軍外江水師將領黃翼升。次年四月,淮揚水師仿照湘軍水師軍製建立了9個營,以歐陽利見、蔡東祥、王東華、陳東友、張元龍、張光泰、楊宏勝、成俞卿、賴榮光分任營官。這9名營官全是從湘軍水師中調來的。

李鴻章援救上海時,淮揚水師奉命隨同前往,接受李鴻章指揮。當時,淮揚水師約5000人,是李鴻章手下的一支重要兵力。到上海後,淮揚水師又擴充了3個營,營官分別為張學仕、龍玉麟、李才喜。淮揚水師的水兵募自湖南,戰船在湘、鄂等地建造,火炮是從廣東購的舊“洋炮”,最初的軍餉是曾國藩從華陽鎮厘金中支用的。

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黃翼升帶領淮揚水師衝過天京江麵,分駐浦口、三江營和上海。六月,到上海的戰船共有82艘。

在太湖水師到達蘇南之後,淮揚水師曾與之協同作戰,攻擊當地的太平軍。不久,淮揚水師奉命調往淮河地區,脫離李鴻章指揮。長江水師成立時,該水師大部編入長江水師建製。

太湖水師是曾國藩於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在安徽創建的。該部戰船均為銅陵建造。官兵大多來自湘軍外江水師,統領也由外江水師的李朝斌擔任,湘軍內江水師也抽出了部分兵力和戰船予以加強。太湖水師共編成10個營,編製也與湘軍水師相同。

同治二年(1863年)七月,應李鴻章的要求,曾國藩命令李朝斌帶領太湖水師趕赴蘇南地區作戰,擊敗了太平軍水營最後一批有生力量,太平軍水營最高統帥——航王唐正財也不幸陣亡。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太湖水師減為7個營,改成清軍經製部隊,仍稱太湖水師,隸屬於江南水陸兼轄提督。同治八年(1869年),太湖水師又奉命縮編成江蘇裏河水師5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