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戰船種類繁多,除承襲前代的一些船型以外,見諸文獻的就有30多種。
明代造船家沈根據20年督造航船的經曆,寫成《南船記》一書。書中列舉了明代十幾種戰船的用途,建造要求,用材尺寸,並附有圖樣。有用於作戰的四百料戰座船、二百料戰船、一百五十料戰船、一百料戰船、三板船、浮橋船;還有用於巡邏的四百料巡座船、二百料一顆印巡船、二百料巡沙船、哨船、輕淺利便船等。現分別介紹如下:
1.四百料戰座船這是水軍主帥的坐船,長27.8米,寬5.1米。
2.二百料戰船長約20米,寬約4米,二桅,有望亭。
3.一百五十料戰船長約17米,寬約3.6米,有二桅。
4.一百料戰船長約15米,寬約2.5米,單桅。
5.三板船長約12米,寬約2.6米,單桅。三板船亦稱劃船,隻能容納10餘人,是戰船中體積最小,速度最快的一種。
6.浮橋船長約19米,寬約4.5米,用於橫渡江河。
7.四百料巡座船長約27米,寬約4.9米,雙桅。
8.二百料一顆印巡船長約18米,寬約3.7米,雙桅。這種船稱“一顆印”,是因為“官倉如印,蓋象形也”。
9.二百料巡沙船長約18米,寬約3.8米。
10.哨船最著名的有九江式和安慶式兩種。九江式長約12米,寬約2米。安慶式長約11米,寬約2米。
11.輕淺利便船長約17米,寬約4米。這種船輕捷靈活,可用於偵察巡邏,也可用於突然襲擊。
四百料戰座船四百料巡座船以上船隻主要用於江河,也有江海並用的。此外,明代還有多種專門用於海上作戰用的戰船。據《明史·兵誌四》、《武備誌》、《籌海圖編》和《紀效新書》等古籍記載,明代的海上戰船有大福船、海滄、草撇船、開浪、艟矯、蒼山、沙船、廣船(又分烏槽和橫江兩種)、八槳船、網梭船、漁船、鷹船、鳥船、蜈蚣船、喇叭唬船、兩頭船、鴛鴦槳船、赤龍舟、火龍船和破船筏等。現分述如下:
福船福船作為一種船型,共有六號,這裏所說的福船,是指一號和二號。一號稱大福船,“吃水太深,起止遲重”,機動性能不好;二號稱福船,較一號稍小,“合常用之”。
大福船福船吃水約3.5米,“高大如樓,可容百人,其底尖,其上闊,其首昂而口張,其尾高聳。設樓三層於上,其傍皆護板,護以茅竹,豎立如垣。其帆桅二道。中為四層,最下一層不可居,惟實土石,以防輕飄之患;第二層乃士兵寢息之所,地櫃隱之,須從上躡梯而下;第三層左右各設水門,中置水櫃,乃揚帆炊事之處也,其前後各設木碇,係以棕纜,下碇起碇皆於此層用力;最上一層為露台,須從第三層穴梯而上,兩旁板翼如欄,人倚之以攻敵,矢石火炮皆俯瞰而發。敵舟小者相遇即犁沉之,而敵又難於仰攻,誠海戰之利器也”。(《武備誌》)戚繼光說:“福船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驅,全仗風勢。倭船自來矮小,如我之小蒼船。故福船乘風下壓,如車碾螳螂,鬥船力而不鬥人力,是以每每取勝”。福船的缺點是機動性能不好,由於“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驅,全仗順風順潮,而回翔有所不便,又其吃水深,惟利空闊大洋,在裏海則易膠淺,須跟哨船接濟”。(《續文獻通考》)
草撇船又名哨船,比福船小,是福船型中的第三號船。
草撇船海滄船又名冬船,是福船型中的第四號船,“與哨船同,特兩旁不釘竹皮耳”。(《古今圖書集成·戎政典·水戰部》)“海滄稍小福船耳,吃水七八尺,風小亦可動,但其功力,皆非福船比。設賊舟大而相並,我舟非人力十分膽勇死鬥,不可勝之。然二項船皆隻可犁沉賊舟,而不能撈取首級。故又有蒼船之設”。(《紀效新書·治水兵篇》)
海滄船蒼山船又名蒼山鐵,是由太平縣漁船改進而成。船體較小,高出水麵5尺,吃水六七尺。“蒼山首尾皆闊,帆櫓兼用。風順則揚帆,風息則蕩櫓。其櫓設於船之兩旁腰半以後,每旁五支,每支二跳,每跳二人。方櫓之未用也,以板閘於跳上,常露跳頭於外。其製蒼山船以板隔為二層。下層鎮之以石,上一層為戰場,中一層穴梯而下,臥塌在焉。其張帆下碇皆在戰場之處。船之兩旁俱飾以粉蓋,卑隘於廣福船,而闊沙船者世”。(《武備誌》)蒼山船靈便輕捷,可用以追敵和撈取首級。
艟臍船是參照蒼山船改進發展而成的,“比蒼山船稍大,比海滄更小,而無立壁,最為得其中製。遇倭舟或小或少,皆可施功”。(《紀效新書·治水兵篇》)
艟舟喬船鳥船船頭小而體肥,船身長直(四、五尺)。除設桅帆外,在兩舷還有櫓兩支。“有風用篷,無風用櫓”,帆高櫓快。因船首形如鳥嘴而得名,是一種海上輕快船。
開浪船是由鳥船發展而來的,明顯地保持了鳥船頭小的特點,而且更為尖狹,因而速度更快。《明史·兵誌四》記載:“開浪能容三五十人,頭銳,四槳一櫓,其行如飛,不拘風浪順逆。”《紀效新書·治水兵篇》也說:“開浪網船之類,皆可備哨探而不可戰者。開浪以其頭尖故名。吃水三四尺,四槳一櫓,其行如飛。”
開浪船廣船因創製於廣東而得名。新會縣尖尾船、東莞縣大頭船均屬於廣船型。它是一種大型尖底海船,用鐵栗木製成,又大又堅。樓船係鬆杉木製成,其堅固程度遠不及廣船,若與廣船相撞,易被撞碎。廣船上寬下窄,狀如兩翼,在近海航行時,還比較安穩,如駛遠洋,則經不起風浪顛簸,故不宜於遠洋航行。船上裝有發火貢、佛郎機、火球等武器,遇敵遠則射擊,近則將敵船撞沉。
另據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戰船篇》記載,新會船備有6~16支櫓,樹二桅,在高高的桅杆上設有大小望鬥。這種望鬥網以藤,蒙以皮革棉被,以防敵人弓箭。望鬥中可容3~4人,以監視敵人動靜,並可向敵船射箭,投擲犁頭鏢等兵器。船舷兩側裝佛郎機炮,霹子炮、神熗以及火磚、灰罐、煙珠等武器。它“周身皆炮,旋轉四環,首尾相為運用,其捷莫當”。
沙船“沙船僅可於各港協守,小洋出哨……沙船能調戧使鬥風,然惟便於北洋,而不便於南洋。北洋淺,南洋深也。沙船底平,不能破深水之大浪也。北洋有滾頭浪,福船、蒼山船底尖,最畏浪。沙船卻不畏此浪。”(《武備誌》)
新會尖尾船東莞縣大頭船沙船八槳船“左右十六槳(從船的名稱和圖式來看,應為八槳),後一櫓,更為飛迅,但坐臥處不冠冕耳。”(《紀效新書·治水兵篇》)“八槳船但可供哨探之用,不能擊賊,今閩廣皆有之。”(《武備誌》)
八漿船漁船“漁船於諸船中,製至小,材至簡,工至約,而其用為至重。何也?以之出海,每載三人,一人執布帆,一人執槳,一人執鳥嘴銃。布帆輕捷,無塹沒(沉落)之虞,易進易退,隨波上下,敵舟了望所不及,是以近年賴之取勝,擒賊者多其力焉。”(《武備誌》)
網梭船“網梭船形似織梭,內容二人,前後用二人,以棹棹之。風波大,又可拖之塗上,且不能覆。吃水七八寸耳。此可走報或用之於裏港窄河。動以百數,每隻內用鳥銃二三人,蜂集蟻附,沿淺沿途而打之,甚妙。如賊追逼,就可棄走,一舟不過一金之費耳。”(《紀效新書·治水兵篇》)《武備誌》說,這種船“不能禦敵,但可為哨探之用,乃魚船之至小者也。”
網梭船鷹船“兩頭俱尖,不辨首尾,進退如飛,其旁皆茅竹板密釘,如福船房板之狀。竹間設窗,可出銃箭。窗之內船之外隱人可蕩槳。先用此舟衝敵,入賊隊中,賊技不能卻,沙船隨後而進,短兵相接,戰無不勝矣。鷹船沙鷹船船乃相與之器也。”(《武備誌》)
蜈蚣船“船曰蜈蚣象形也。其製始於東南夷,以駕佛郎機銃。銃之重者千斤,小者亦百五十斤。其法之烈也,雖木石銅錫,犯罔不碎,觸罔不焦。其達之迅也,雖奔雷掣電,勢莫之疾,神莫之追,蓋島夷之長技也。其法流入中國,中國因用之,以馭夷狄。諸凡火攻之具,炮、箭、槍、毯無以加諸其成造也。嘉靖之四年其裁革也。嘉靖之十三年,數年之間未及一試,而莫知其功用之大者……所謂海舟,無風不可動也,惟佛郎機蜈蚣船,底尖麵闊,兩旁列楫數十,其行如飛,而無傾覆之患,故仿其製造之。則除颶風暴作狂風怒號外,有無順逆皆可行矣。況海中晝夜兩潮,順流鼓拽,一日何嚐不數百裏哉。”(《武備誌》)
蜈蚣船兩頭船兩頭船是明代邱浚首先記載的。他在著作《大學衍義補》中說,這種船本是海運船,由於船體大,遇風難以回轉,便創造了兩頭船。這種船“兩頭製舵,遇東風則西馳,遇南風則北馳。海運諸船無逾其利。武備不嫌於多,慮患不妨於遠,莫為之前,猶將求之,而況設之前者有未泯乎。以此衝敵,則賊舟雖整可亂也。”(《武備誌》)
兩頭船叭喇唬船“底尖麵闊,首尾一樣。底用龍骨,直透前後。闊約一丈,長約四丈。末有小官艙,艙麵兩旁各用長板一條,其兵夫坐向後而棹槳。每邊用槳十支或八支,其疾如飛。有風豎桅,用布帆,槳斜向後,準作偏柁。亦能破浪,甚便追逐哨探。”(《武備誌》)
叭喇唬船鴛鴦槳船“鴛鴦槳船用二舟,活扣一處,形如舫船,不用篷桅。各長三丈五尺,闊九尺,艙上用生牛皮張裹,藏列兵器勇士,搖槳每邊六把。艙屋兩邊留箭眼。如趕敵,則兩邊飛棹。近則放神器,分為兩舟夾攻,使彼左右難救,賊必敗也。”(《武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