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曹操經過官渡會戰後,統一了中國北方,遂乘勝揮戈南下。
公元208年10月,曹操率20萬大軍,先是奪占了戰略要地荊州,擊敗了劉表和劉備,爾後順流東下,直取江東。
麵對強敵,孫權、劉備集團中的主戰派正確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形勢,決定聯合抗曹。10月,曹操軍隊與孫、劉聯軍相遇於赤壁。由於曹軍多是北方人,不習水戰,戰鬥力大減,第一次作戰便吃了敗仗。曹操隻好退守長江北岸,與孫、劉軍隊隔岸對峙。
為了減少船的顛簸搖晃,避免軍士暈船,曹操命令工匠用鐵鏈把船連在一起,上鋪木板,自以為有了“連環船”,掃平東吳便指日可待了。
吳軍得知這一情況後,先鋒黃蓋便向主帥周瑜獻策用火攻破曹。為能在寬廣的江麵上接近曹軍,將帶火的船衝向敵船,周瑜和黃蓋又使出“苦肉計”,黃蓋有意與周瑜鬧翻,被周瑜打得皮開肉綻。爾後去信向曹操詐降,曹操信以為真,雙方約定了黃蓋前來投降的時間與信號。
到了約定日期,黃蓋率領幾十艘戰船,扯滿風帆,直駛北岸。曹營將士見他們船上插著約定的信號,不知有詐,紛紛站在船上觀望。不料,黃蓋的船隊靠近後,突然放起火來。黃蓋的幾十艘戰船瞬間成了“火龍”,直撲曹軍水寨。曹軍戰船因被鐵鏈鎖住,無法散開,軍士無處藏身,最後不是掉進江裏淹死,就是被火燒死。南岸的孫、劉聯軍乘勢渡江,發起總攻,曹操兵敗,帶領殘兵敗將逃回北方。
赤壁之戰,孫、劉聯軍以5萬之兵擊敗曹軍20萬之眾,是中國戰史上一個以少勝多的輝煌戰例。從將帥指揮角度看,此戰抓住了“兵非益多”的三個環節:並力、料敵與取人。先是並力,孫、劉聯合抗曹,齊心協力。再是料敵,孫、劉聯軍能準確判斷敵情,針對曹軍人雖眾卻不習水性,連環船笨重呆滯,曹操又驕傲輕敵等弱點,實施詐降和火攻。最後是取人,孫、劉聯軍上下齊心協力,同仇敵愾;黃蓋以“苦肉計”騙取了曹操的信任,又施之以火攻,產生了“敵雖眾,可使無鬥”的效果,導致了曹軍的大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