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逢春雖感末日來臨,但仍不死心,命令部下分散活動,利用有利地形,進行騷擾和對抗。並指使各地會道門組織,集中人員,大肆騷擾破壞,以分散我軍的注意力,阻擾剿匪部隊向縱深推進。7月5日,船灣鄉的黃鶴會會徒100餘人,襲擊當地工作組。警備隊奮勇還擊,將敵人打散,共斃傷敵65人。第二天,船灣鄉的大刀會又組織400多會徒,在豬咀山埋伏,阻擊浮梁來剿匪的解放軍部隊。

匪首李逢春帶著直屬大隊,到處流竄,襲擊區、鄉人民政府和解放軍治安部隊,騷擾解放軍剿匪部隊。8月初,當李逢春一夥竄到油墩街計家村時,與解放軍某部正麵相遇。他想逃已來不及了,隻好硬著頭皮,拉著隊伍,慌忙迎戰。可是一觸即潰,大敗而逃,解放軍進剿部隊緊追不舍。李逢春急忙調集英豪骨、段原告、謝老七、張仲襄等幾個主力大隊,在漳田渡附近的金陵巷擺開陣勢,企圖與解放軍剿匪部隊較量一番。李逢春神色緊張,竭力鼓動眾匪徒說:“弟兄們,為黨國效力的時候到了,大家一定要齊心協力,奮勇爭先,本司令是決不會虧待你們的。”他頓了一下,接著拉起深沉的長音,惡狠狠地說:“若是有誰膽敢後退逃跑,我定斬不饒。”但是,這幫匪徒哪裏是解放軍的對手,幾次交鋒,就被打得節節敗退。

解放軍進剿部隊士氣高昂。為了徹底殲滅“九路軍”,各路剿匪部隊加強了聯係與協調。

東山壟一戰,“九路軍”被打得抱頭鼠竄,狂於逃命。逃至蓮花山時,還沒等緩過氣來,又被人民解放軍團團圍住了。

蓮花山位於波陽東北部,其地勢更為險要,易守難攻。李逢春領著“九路軍”退至蓮花山後,便急忙調整布置兵力,把守進山通道,憑險死守。他心想,能守多久算多久,一有機會,就突圍出去。

經過三晝夜的激戰,解放軍剿匪部隊連續發起十幾次進攻,浴血奮戰,終於攻破敵人陣地,展開了短兵相接的戰鬥。

“快給我頂住!”李逢春聲嘶力竭地叫嚷,一連槍斃了兩個敗退回來的小頭目,又將眾匪趕上陣去。不久,他見大勢已去,匆匆帶領眾頭目和部分匪兵近200人,悄悄從小路突圍。

這一戰,“九路軍”傷亡慘重,大傷元氣,幾個有實力的匪大隊均被打垮。解放軍剿匪部隊活捉“九路軍”

匪徒95人,斃傷370人,受降440人;繳獲大炮1門,土炮9門,機槍15挺,長短槍156支,以及大量的彈藥、刀矛。

匪首李逢春,在蓮花山圍剿中逃脫後,似漏網之魚、喪家之犬,領著從蓮花山竄逃出來的殘兵敗將,避大道,抄小路,鑽樹林,爬山嶺,涉小溪,如無頭蒼蠅亂竄。9月5日,李逢春回到了老巢———響水灘雞峰山吳家村。看著眼前這般慘敗景象,回想起一個多月前還是一支聚有千餘匪徒的浩蕩大軍,心底感到一陣陣發寒。如今,前途渺茫,心灰意冷,原先那股重整旗鼓,力挽國民黨政權失敗的勃勃之氣,早已蕩然無存。

蓮花山戰鬥結束後,解放軍緊緊追尋著李逢春的蹤跡,飛速向匪巢逼近。

李逢春深知情況危急,憑自己的這點力量,與解放軍硬拚無疑是以卵擊石。他在考慮著如何才能保得住自己這條命。他仰靠在竹椅上,眼睛微合著養神,心裏卻在不停地盤算。他那頭上的一小撮白發,似乎一夜之間,變得更加白了。終於,他想出了一個脫身的辦法。

第二天一大早,李逢春召集中隊長以上的大小頭目開緊急會議,布置眾匪分散隱蔽,以防不測,伺機待命。李逢春則帶部分爪牙和槍支摸到響水灘河渡口,順流而下,向鄱陽湖奔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