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拉克危機發生後,美國政府圍繞“倒薩”,實施多層次、全方位的心戰戰略。在戰爭爆發前,“心理戰”成為了美國的主要作戰手段。
在戰前,“心理戰”的主要方式有:利用“總統簽署決策”,進行心理總體戰;鼓動薩達姆手下發動政變;為“倒薩”戰爭創造有利的輿論環境;利用電子郵件向伊拉克高官發動宣傳戰等。
在戰爭爆發後,“心理戰”的地位從第一位下降到了第二位,成為了武力手段的重要輔助方式。而美軍發動“心理戰”的主要目的也從“不戰而屈人之兵”
轉到了“以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軍事目的”。美軍在這一階段的心理戰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一、策劃和發起“斬首”行動和“震撼”行動,以摧毀伊抵抗意誌。二、通過是允許新聞記者進行“嵌入式”采訪來炫耀武力進行實力威懾。三、利用各種手段廣泛開展信息欺騙。四、利用離間手段挑撥伊方高層政府要員與薩達姆離心。五、利用心理戰部隊對伊拉克全國進行“地毯式轟炸”。六、限製新聞“自由”,統一報道口徑。七、及時公布戰犯名單,徹底瓦解伊殘餘抵抗力量。
在這場心理戰中,美軍充分利用了現代信息技術所能提供的各種手段,使心理戰具備了全方位、全時空、多形式的高技術特征。首先,傳單和廣播這兩種傳統手段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利用。據不完全統計,美軍在伊拉克境內拋撒了幾千萬份傳單,這些傳單由美軍方和地方公共關係公司、廣告公司共同製作,不僅印製精美、圖文並茂,而且抓住伊軍和民眾的心理弱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說服誘導,企圖削弱伊拉克軍民的抵抗意誌。美軍斥巨資建立了消息電台,利用特種作戰飛機,每天通過5種不同頻率對伊拉克進行長達17個小時的宣傳廣播。其次,美軍利用電視、網絡、電子郵件、移動通信、衛星頻道插入等現代傳媒和高科技手段,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據報道,在戰爭爆發前美軍就搞到了伊方高層領導人及軍隊重要指揮官的手機號碼和電子郵件地址,向他們發送了大量手機短信和電子郵件,甚至雇用懂阿拉伯語的情報人員直接與他們通話,對薩達姆政權的“骨幹”展開恐嚇和勸降活動。另外,信息生成技術成為這次信息心理戰中的一個特別值得關注的焦點。美國的信息生成技術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它可以用這種技術製造假新聞、假圖像、假聲音、假消息,其效果完全可以以假亂真。有報道稱,在戰爭中美軍曾運用這種信息生成技術向伊軍下達假命令,並冒充伊拉克的本土電台進行廣播,還模仿薩達姆和伊方其他軍政領導人的聲音下達假命令和假指示。
美軍對伊拉克發動的心理戰,也是輿論戰。媒體成了直接的戰爭工具,新聞成了銳利的作戰武器。美國為發動戰爭並達成戰爭企圖,全麵啟動國家輿論機器,充分運用現代傳播技術,對伊實施了強勁的輿論攻勢,達到了一般軍事打擊達不到的效果,這標誌著輿論戰戰法的基本形成。
通過這場新世紀最大規模的信息心理戰,世界其他國家可以從中獲得許多有益的啟示。拿破侖在一個多世紀以前所說的名言-“戰場上的勝負,有四分之三取決於精神因素,有四分之一取決於其他條件”,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並沒有過時。在著眼未來軍事鬥爭準備時,必須將心理戰從戰役、戰術層次提升到戰略層次來對待。在加強心理戰專業部隊作戰手段、科技含量和編製體製建設的同時,要善於借助和利用發達的大眾傳媒來實施軍事心理戰。隻有這樣,才能打贏新世紀的信息化戰爭,真正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