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數千年沿襲下來的“短兵相接”的戰爭局麵離我們漸行漸遠。顯然,戰爭已不再隻伴隨著隆隆炮火聲拉開序幕,而信息戰作為這場軍事革命狂飆的重心,開始登場。如果說海灣戰爭標誌著信息戰這一全新的戰爭樣式首次在戰場上運用,那麼伊拉克戰爭則標誌著信息戰理論和實踐更加趨向成熟。
美國在此次戰爭中運用的力量不到海灣戰爭時的一半,但卻在更短的時間裏占領了伊拉克,其根本原因在於,美軍經過多年的信息化建設,部隊的整體作戰能力上了一個新台階。而伊拉克軍隊在海灣戰爭中戰敗,元氣大傷,又遭到國際社會十多年的軍事禁運,作戰能力已大為下降。這場戰爭中,美英通過全程信息戰,擁有壓倒性的信息優勢,也正是擁有了這一優勢,美英聯軍才能在大規模空襲中把數以萬計的巡航導彈和精確製導炸彈,準確地命中伊拉克重要的政治和軍事目標,才能使遍布陸、海、空、天、電多維領域的行動協調一致,形成雷霆萬鈞之勢,迅速擊敗對手。
2003年3月20日,美國向伊拉克發動了第一輪空襲。而在此之前,一場無聲的戰爭早已通過Internet打到了美伊雙方的後方:美國情報係統不斷地向伊拉克內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主流階層發送Emai1,這些Emai1中,列數了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執政20年來的種種“罪狀”,並極力勸降這些社會主流階層。與此同時,一些來自不同國家的計算機高手則打著“扶弱濟貧”的口號,挑起反戰的大旗,不斷進攻美國政府和軍方的網站。顯然,戰爭已不再隻伴隨著隆隆炮火聲拉開序幕。
實際上,信息戰的手段在前一次海灣戰爭中就已經表現得淋漓盡致:開戰前24小時,美軍實施寬帶強功率壓製式幹擾,造成伊拉克通信聯絡中斷,而後美軍則出其不意地進行攻擊。在本次戰爭中,看起來在軍事技術上占絕對優勢的美國,也已經對伊拉克進行了多方麵的“進攻”。或者利用準確定位技術發射導彈破壞伊拉克的防空係統、指揮係統;或者通過所控製的信息傳播渠道散布假消息迷惑對方;或者把配備精良的世界第一支數字化部隊-第4機步師調往前線。
這些手段可以歸結為兩類:戰略信息戰和戰場信息戰,這是宏觀層麵的分法。通過現代通信或計算機技術,對敵方的基礎通信設施、電話網、油氣管道、電力網、交通管製係統、國家資金轉移係統、各種銀行轉賬係統和衛生保建係統等進行信息控製或者實施破壞,以達到戰略目的,這是戰略信息戰;而戰場上的“真槍實彈”則屬於戰場信息戰。
一般來說,交戰國雙方都會將他們想散布的信息通過通信設施或者互聯網向全世界,特別是他們的交戰國散布,以迷惑敵人視聽。而對那些於他們不利的信息,則會采取各種手段進行屏蔽,這是戰略信息戰中雙方慣用的手段。
3月21日,在美國對伊拉克開戰的第二天,美國有消息宣布:薩達姆已經身亡。而數小時後,戴著眼鏡的薩達姆卻出現在屏幕上,號召伊拉克人民反抗美英聯軍的侵略。為了打擊伊軍的士氣,在戰爭進行當中,美國CNN電台又散布伊軍第51師率領全體士兵投降的消息。而當天晚上,伊軍第51師師長就出來澄清事實。輿論界因此一片嘩然。
而此後,在美國和伊拉克每天都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中,美方每天的宣傳措辭如出一轍,比如聯軍在伊拉克的推進是按照預定計劃進行的、又有多少伊拉克士兵投降了、又攻打了哪些地方等等,而對外界普遍所關注的美英聯軍在伊拉克境內受阻的事情避而不談。伊拉克則緊緊抓住美國在人道主義方麵的軟肋:美國在實施空中打擊的時候又導致了多少無辜貧民的傷亡、美國發動的是一場侵略戰爭等等。伊拉克希望通過這樣的宣傳來爭取更多輿論支持的用意也非常的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