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到27日,美英聯軍發起代號為“震懾”行動的大規模空襲,其根本目標正如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所稱,是以強大的轟炸來向伊拉克人民表明,薩達姆及其政權必定完蛋。與此同時,他認為,薩達姆政權正逐漸失去對伊拉克的控製。
在“震懾”行動之前、“斬首”行動之後,美英聯軍就曾對巴格達進行了兩輪空襲。空襲目標是政府機構和要人住所。在這兩輪空襲中,政府大樓、副總理阿齊茲的辦公室和薩達姆妻子的住所等建築物被擊中,伊拉克計劃部大樓燃起了大火。
21日20時09分,聯軍開始實施“震懾”行動,對巴格達發起新一輪空襲。
這次行動由美國空軍B-52和B-2遠程戰略轟炸機和戰鬥攻擊機、位於地中海的“杜魯門”號、位於紅海的英國“皇家方舟”號、位於波斯灣的美國“星座”號、位於阿拉伯灣的“尼米茲”號海軍各航母戰鬥群上的各型艦載機及直接發射巡航導彈的艦艇擔任。主要目標是薩達姆官邸、政府領導機構、指揮中心、新聞部、國家電視台、衛星通信和其他通信設施及供電係統等。
美英空軍出動了1000架次飛機,對伊拉克發動了猛烈襲擊,這是自從戰爭爆發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襲擊行動。一時間,近千枚巡航導彈和數千枚高威力炸彈如雨點般砸向伊拉克,巨大的爆炸聲接連不斷,首都巴格達也被濃重的火光、煙霧所籠罩。至此,聯軍代號為“震懾”的大規模空襲行動正式拉開序幕。
英國《泰晤士報》3月22日刊登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聯軍此舉重在通過威懾力量使伊拉克軍隊不戰而降,達到不費一兵一卒推翻薩達姆統治的目的,體現了《孫子兵法》的最高境界:不戰而勝。
在第一輪襲擊中,美英聯軍向巴格達及郊區發射了320枚“戰斧”巡航導彈,多於海灣戰爭的發射總數。後據美國五角大樓官員透露,美英空軍當天共出動1000架次飛機對伊拉克發動猛烈襲擊,總共發射了1000枚巡航導彈。
美國官員透露,勸降受挫是美軍發動“震懾”行動的主要原因,而且美英聯軍總司令弗蘭克斯的戰爭決策也跟勸降談判的進程直接掛鉤。
在“震懾”行動開始前,美國一直與伊拉克的精英部隊共和國衛隊領導人進行“麵對麵”的勸降談判,並用無線電話、電子郵件以及傳單等方式加強和其他伊拉克將軍的接觸,勸說他們不要為薩達姆賣命。然而,盡管有一些伊拉克官兵投降,但按照美國的原來設想,伊拉克軍隊應該幾乎全部不戰而降,因此美國很不滿意。美國覺得,也許需要給伊拉克人繼續施加壓力,迫使猶豫不決的人們堅決倒向美國方麵。
五角大樓官員放出話,如果美國不能實現其勸降目標,他們就將發動“扼殺性”的空襲,他們已經做好在22日晚上之前投放1500多枚炸彈和導彈的準備。戰爭頭幾天美國軍隊的作戰戰略,可以用“胡蘿卜加大棒”概括。不管使用“胡蘿卜”軟手段加以引誘,還是使用“大棒”加以威逼,美國軍隊都隻有一個目的,即勸說伊拉克軍隊投降、拋棄薩達姆,最終實現不戰而勝。
在戰爭的前兩天,美軍隻向一些精心選擇的巴格達目標發射了100多枚導彈。在這種象征性的打擊,或者說美國“胡蘿卜”政策沒有取得很大的效果以後,美國覺得應該采取“大棒”政策,充分顯示美國的軍事力量,以震懾敵軍。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也說,美國希望通過這種殘酷而精確的打擊,向伊拉克人發送出薩達姆政權瀕臨末日的明確信號。因此,美英聯軍21日發動了大規模的“震懾”行動,除了摧毀薩達姆的重要政治軍事據點以外,主要任務當然是威懾敵軍。這次軍事行動的目的是造成最大的威懾效果,而將對伊拉克的破壞最小化。
美國軍隊戰前就已經為威懾伊拉克軍隊做好了準備。首先,美國軍隊建立了良好的新聞報道係統,史無前例地接納了700名隨軍記者實現全天候的跟蹤報道,以便薩達姆為首的伊拉克政權對聯軍推進巴格達的情況了如指掌。其次,美國軍隊還部署了在海灣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讓伊拉克人聞風喪膽的高精尖武器,其中包括B-52轟炸機、B-2隱形轟炸機和“戰斧”巡航導彈等,主要給伊拉克人施加心理壓力。此外,五角大樓還發動了一場規模空前的“網絡戰爭”,通過電子郵件和移動電話等通信方式和伊拉克軍官和政府官員聯絡,試圖動搖他們的戰鬥意誌,唆使他們背叛薩達姆。
號稱“美軍21世紀作戰新理念”的“震懾”理論是1991年海灣戰爭後由7名退役軍官提出來的。1996年,他們提交了一份題為《“震懾”:迅速取得支配地位》的報告,同年五角大樓出版了哈蘭·K.尤爾曼和詹姆斯·懷德的軍事著作《震撼和威懾:迅速占據優勢》,闡述了一種全新的軍事戰略:“徹底摧毀和挫敗敵方的抵抗意誌,迫使敵方別無選擇,隻有接受我們的戰略意圖和軍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