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破譯地球(4)(2 / 2)

而天文學家馬裏奧·利維沃認為,即使地球能避免被太陽吞噬,也終將會被炙熱的太陽燒焦,最後地球上的生命將不複存在。這是麵對每況愈下的地球狀況,對未來10億年將要發生的事情進行的預測。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大約55億年內,太陽將燒盡它核內的所有氫燃料,然後燃燒圍繞在它外層的氫。在轉變成紅巨星的過程中,太陽的內核將收縮,外層很快膨脹,而這個過程釋放出的熱量會被傳播到太陽係。海王星外的“柯依伯帶”會得到短暫的春天,而水星和金星則被完全吞噬。地球的軌道將擴展,可以達到火星現在所處的位置,因為太陽外層膨脹,所以它的引力也將持續減小。

地球的最終結局

未來學家們預測,地球的未來將是一片黑暗。在未來,隨著太陽的亮度和溫度逐步增加,地球也會逐漸升溫,這時地球的麻煩就開始了。地球極可能隻有兩種大結局:火場或者是冰原。

地理學家也稱,太陽決定著地球的未來,而和其他星球一樣,太陽也不是永遠存在的。隨著太陽壽命的增加,太陽將更亮、更熱,從而對地表溫度造成影響。當地球氣溫超過140℃以上時,地球便開始脫水。地球的大氣層將含有10%~20%的水分,在進入同溫層後,水蒸氣將直接分解成氧氣與氫氣。而氫氣會逃逸到外層空間,就這樣地球水分逐漸流失了。

對地球的這一命運天文學家也很清楚,隻是此前的估計是這一災難還要等到50億年後,不過目前利用新的電腦技術,他們已經認識到地球的大限會比預想中來得快很多。以前人們最悲觀的估計是12億年,地球的海洋將會消失,地球也將變成一個巨大的無水的沙漠。而科學家們經過進一步研究與計算,更正了這一說法:由於5億年後的大氣中缺少二氧化碳,地球上的生物將全部死亡,隨後是所有依賴於生物的地球生命形式消失。

如果計算正確,作為可居住星球,地球的曆史已經有45億年,目前的壽命隻剩下5億年了。

其實,太陽係其他行星的命運也將和地球的命運一樣,最終目前的太陽係中的一切物質將被消耗殆盡,留下的是無邊無際的寒冷、漆黑的宇宙。

延伸閱讀——地球最危險的敵人

自意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於1801年發現新行星(在木星和火星軌道之間)之日起,就揭開了人類研究和發現小行星的序幕。第一顆穀神星、婚神星、智神星、灶神星……整個19世紀發現了400個以上小行星。迄今為止,小行星的發現越來越頻繁,已多達5000多顆。在這些小行星中,有3000顆左右已測算出運行軌道並被編號。據估算,通過人類現代天文望遠鏡觀測到的小行星很少,不足總數的千分之幾。

而且這些小行星質量和體積都很小(雖然數量很多),最大的穀神星也僅有770千米的直徑,趕不上月球直徑的1/4,體積也不到地球體積的1/450;1937年發現的赫梅斯小行星,直徑相當於泰山的一半高,不到1千米。因此,把所有目前發現的小行星聚集成團,大小也不過隻相當於一顆中等衛星,比起大行星的體積與質量是差遠了。

小行星軍團的行走大多數集中在小行星帶(木星和火星軌道之間)上,很少會越出這個範圍。但是,也有極少數小行星非常不安分——沿著橢圓軌道運行。最遠可以跑到木星以外,甚至有時跨過土星的軌道,最近的可以大踏步進入地球軌道內側,更有甚者深入到金星軌道以內,變為“近地小行星”,成為太陽家族之中的不安定分子,更嚴重的是,它們很可能成為地球未來要麵對的主要“殺手”。

通常來說,近地小行星軌道有著較大的偏心率,就地球與它們之間的距離來說,通常最近時有幾百千米到五萬千米,貼近到百萬千米內的小行星非常少。1937年10月,小行星赫姆在地球外80萬千米附近掠過,僅相當於月地距離的2倍。如果拿遼闊的宇宙空間尺度來衡量,說這些小行星與地球總是擦肩而過並不誇張。如此多的小行星在地球附近的空間裏來回穿越,的確會讓人心驚膽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