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遼寧裝備製造業立法問題的調查與建議(1 / 3)

按照省委的統一部署和省政府法製辦黨組的具體要求,今年11月,我分別到沈陽市、鞍山市、鐵嶺市和沈陽市的鐵西區、遼中縣,結合深入開展學習和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對遼寧裝備製造業立法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與此同時,就有關問題向國務院法製辦進行了谘詢,與省經委等部門的同誌進行了座談,查閱和研究了有關資料及數據。現將有關情況和建議報告如下。

(一)裝備製造業是遼寧的優勢產業,具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和完整的產業體係,其成套裝備產品研發、製造能力居國內領先水平,重型裝備產品在國內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具備建設現代裝備製造業的基礎和條件。遼寧裝備製造業門類齊全,包括了國家劃定的全部8大行業,在178小類產品中,遼寧居於全國前六位的有58小類,占32.6%。遼寧裝備製造業具有其獨特的優勢,一是擁有一批在國內外較高知名度的重點行業,如數控機床、遠洋船舶、鐵路內燃機和軍工裝備產品等;二是在輸變電、石化專業設備和礦山、冶金設備等方麵,有較強的重大技術裝備成套能力;三是具有較完善的科研體係和人才優勢,形成了從教育、科研到工程設計的完備的支撐體係;四是產業布局相對集中,經濟生態環境比較完善,易形成產業集群和培育有重大牽動作用的龍頭企業。

遼寧裝備製造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有一批行業知名企業,但行業整體規模仍然偏小,尚未真正形成規模優勢;二是雖有較強研發隊伍,但許多核心技術和關鍵裝備仍然依賴國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不多;三是雖有重大裝備成套的基礎,但沒有形成緊密的產業鏈,零部件、元器件產業薄弱,產品配套能力不強;四是雖然自身縱向比較發展速度很快,“十五”期間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2.3%,但是橫向比較還有差距,浙江、廣東省“十五”前四年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分別為28.96%和25.54%,遼寧在全國的位次列第6位與裝備大省的地位仍不相稱;五是雖有持續增長的市場需求,但經濟運行質量仍然不高,裝備製造業的總資產貢獻率、人均利稅、全員勞動生產率、資產負債率,與上海等地相比差距較大,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首先是產品附加值低、開發能力差、自我發展資金不足;其次是體製性和機製性矛盾比較突出,製約了企業發展的活力,產業優勢難以充分發揮。

在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目前我國工業總產值增幅已連續幾個月下滑,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從6月份的16%大幅回落到8.2%,為2002年以來的最低。受此影響,我國裝備製造業也麵臨著嚴峻的挑戰。首先是今年的生產和銷售增幅大幅下滑,今年前三季度,機械行業完成工業增加值增幅同比回落4.2個百分點,部分產品甚至出現負增長;後續訂單近來也呈現出急劇下降趨勢,9月份國內設備訂單隻有去年同期的6%;企業資金鏈趨於緊張,產成品大量積壓,應收賬款增加,資金周轉困難。我國裝備製造業所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影響是全局性的,遭受的衝擊也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危機就是機遇,隻要抓住機遇,及時淘汰落後產品、工藝和產能,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就能夠從容應對危機。我國已決定投資4萬億元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這也將成為拉動我國裝備製造業的重要“引擎”。

從遼寧的情況看,由於省委、省政府不斷加大力度,大力扶持裝備製造業發展,積極推動重大項目建設,通過一係列政策推動裝備製造業企業上規模,上水平,使遼寧裝備製造業較國內其他地區所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要小得多。前三季度,全省裝備製造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389.73億元,增長25.3%,增速高於全省工業6.3個百分點,拉動全省工業增長6.7個百分點,對工業增長貢獻率達到35.3%;全省裝備製造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15.6億元,增長34.4%,後勁不斷增強;全省重點調度的43戶裝備製造業企業本年累計訂質量同比增長14.4%,重點企業生產任務飽滿,對全省裝備製造業發展的支撐作用越來越大。對照浙江省的情況,今年前三季度,浙江省裝備製造業完成增加值2040億元,多於遼寧省,同比增長13.8%,低於遼寧省;裝備製造業投資增長22.2%,也遠遠低於遼寧省。

從調研的有關市、縣、區情況看,今年前三季度,沈陽市裝備製造業完成工業增加值593.4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46.6%,同比增長24.4%;鞍山市裝備製造業實現增加值54.5億元,增長35%;鐵嶺市裝備製造業及配套業實現增加值76.4億元,增長69.4%,目前正在建設東三省最大專用車生產基地,去年底,規模以上裝備製造業企業已達到367家,比2005年淨增238戶;沈陽市鐵西裝備製造業示範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255.3億元,同比增長35.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26.3億元;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40.7億元,同比增長30.9%,到年底,沈鼓完成80億元工業總產值、沈陽機床完成120億元工業總產值的年初製訂目標,已成定局;遼中縣裝備製造業及其配套業發展迅猛,裝備製造業及配套業企業從兩年前到十幾家,已發展到目前的105家,為遼中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