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2 / 3)

當今足球的實際情況是缺少創造性和藝術感染力,進球少,不好看。而侃球一族,則按照自己的心意把中國的足球變成了一種想象中的藝術,改變了足球的形象,讓足球登上了大雅之堂。懂足球,愛足球,能夠侃足球,成為一種社會時尚,形成一種文化景觀,這有助於改變人們對足球的認識,影響後代。我們這一代不行,也許到我們的孫子、重孫子那一輩就能真正地“走向世界’’。

現在談足球還談的很不夠,還應該大談特談,徹底改變中國傳統文化裏對足球的蔑視,認為踢球打彈是高俅那樣的奸臣、小人、地痞、二流子們幹的事。有足球愛國者考證出,中國在西漢時期就有足球了,那時的西方人還不知道地球是圓的呢?由此類推,籃球、手球、橄欖球也都是我們發明的,因為我們在王寶釧時代就會拋繡球了。拋繡球的技藝之高勝過現在的任何一種球類比賽,那是在黑壓壓亮晃晃的人海裏,在萬頭躦動之中,將繡球準確無誤地拋在自己選中的人的頭頂上。人的頭頂可比現在任何一種球門都小得多,而且不是停在遊動中,這是何等的準頭,何等高超的技巧!

造成這樣膾炙人口、久傳不衰的效果,是文學和戲劇的功勞。

因之,我們也有信心對文人大侃足球寄以厚望。商業奧運

亞特蘭大奧運會創造了一係列的第一:參加的國家最多,參加的人數最多,用組委會主席佩恩的話說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最好的奧運盛會”,用有些記者的話說是組織工作最混亂的一次奧運會。還有,籠罩的恐怖氣氛最濃烈、虛驚最多,門票價格最高,票販子把開幕式的人場券炒到1500美元一張,把田徑賽的門票炒到750美元一張,甚至連中、美體操隊訓練也賣票,每天要賣出去1萬多張,每張售價從10元到22元不等。盡管如此,不論什麼比賽,場場爆滿,美國人的熱情也成就了這次盛會,等等等等……但是,不知人們是因為不屑,還是故意忽略了一個本屆奧

運會最重要的第——那就是經濟收益創造了新的奧運會

紀錄,“奧委會將從讚助中獲利40億美元”。

奇怪的是奧委會的官員們盡量回避這一點,仿佛既愛體育,就決不能言商。還有世界體壇上的理想派人物,他們像綠黨盯著地球上的汙染源一樣,警惕著奧運會的商業化傾向。在慶賀奧林匹克運動百歲生日的當天上午,一批記者把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逼到了牆角,追問他為什麼這屆奧運會的商業宣傳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薩翁純熟地運用語言技巧擺脫窘境:“我們從來不提倡商業宣傳,我們一直在商業與體育之間尋找平衡。”

“尋找平衡”這句話說得真妙!

還是美國人佩恩來得直率:“我覺得體育不該排斥商業宣傳,如果沒有讚助,我們今天的奧運會就無法實現。”他說的是大實話。

據《北方市場導報》載文,薩翁自己就曾給中國奧委會寫信,為西班牙努德萊斯巴食品公司走後門,希望得到“在中國範圍內的奧運標誌特許使用權”……

這不過是奧運史上數不清的商業笑話中的一個。世人都猜測,奧林匹克運動百年慶典,理應在它的發祥地希臘雅典舉行,為什麼要選擇亞特蘭大這個美國南部的鄉村城市呢?因為這裏是可口可樂公司總部和諸多龐大的跨國公司所在地,佩恩不愧是律師,說服了30家擁有10億美元資產的大公司作為讚助人或合作人,每家各向本屆奧運組委會提供1000萬到5000萬美元的現金、實物和服務,此外還與125家公司簽訂了作為奧運會指定產品供應商的協議……財源滾滾而來!

奧委會選擇亞特蘭大,就是選擇了金錢。

這難道有什麼不對嗎?這種商業化傾向難道是由薩馬蘭奇才開始的嗎?

不是。全世界熱愛奧運的人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是奧林匹克運動的規模和性質所決定的,它既然是“全人類的體育節、藝術節和全球同慶的狂歡節”,就必然也是花樣豳新的商業節。不借助商業的力量就不可能辦成前麵那三個節。奧運會已經辦了26屆,因戰停辦了3屆,實際隻辦了23屆。僅在美國就辦了4屆。因為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辦奧運會不能沒有“資本”。剩下的19屆也是由英、法、德(各舉辦了兩次)等經濟發達的國家輪流坐莊。

有些發展中國家哭著喊著去爭辦,甚至打腫臉充胖子,請客送禮,最後仍不免敗興而歸,甚至還留下笑柄。其中不能排除金錢的因素,拿不出操辦奧運會的大錢,隻送得起小禮不管用。你有大錢不送厚禮也行一數年前,比利丨佩恩為爭辦奧運,隻帶著一套精美的酒杯到瑞士洛桑獻給了薩馬蘭奇,薩主席問道“用它喝可口可樂合適嗎?”一句雋永的具有雙關意味的笑語,似乎就把大事敲定了。

如果不是薩馬蘭奇,換成別的人未必就會不這樣做。隻要看看奧運的曆史,就能一目了然,奧運“重在參與”和“更高更快更強”的原則,從一開始就不排斥商業的參與,甚至可以說是一條和奧運精神並重但不公開宣傳的原則。早在1894年,現代奧林匹克的創始人顧拜旦就提議,為擴大影響,第一屆奧運會應在巴黎跟世界博覽會同時舉行。這一提議就確定了奧運和商業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第一屆資金匱乏,多虧一位叫阿維羅夫的富商捐出了100萬德拉馬才得以舉行,雅典在奧運會開幕的前一天為他的塑像舉行了揭幕禮,可見奧運從一開始就得先向商人致敬。此後的幾屆奧運會都是和商品博覽會同時“出演”。1932年幹脆由一個叫加蘭德的美國商人把奧運會帶到了洛杉磯。1964年,日本把奧運會當成政治商品交易會來辦,借奧運的旗號改善國際關係,吸引投資,增加他們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1984年,又是一位美國的經營天才尤伯羅斯,再次把奧運會拉到洛杉磯,使奧運會首次扭虧為盈,並創造了“確定讚助商”的集資辦法。比利‘佩恩不過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罷了。